2023年8月23日,印度“月船3号”开启月球探索任务,11天走了100多米,划算下来,一天走了8米多。

中国的玉兔号2013年成功登陆,972天才走了118.9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印度方面11天就做到了,悬殊的背后是好是坏?印度欢呼的“月球漫步”时刻又真的来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速度不代表质量

不仅首台玉兔号,“玉兔二号”4年也才走了1500米。

中国的月球车怎么走的这么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要知道,月球车不比人,冷了可以穿衣服,热了可以开空调,过高或者过低的气温,月球车都是不能工作的,这就导致,在月球上,“玉兔二号”是边睡边走的

但速度并不代表质量,玉兔二号在月球上做出来的成绩,对中国、对全球,都是头一份的。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进行勘察的,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玉兔二号登月之后,经历了“失联”,也经历了“走钢丝”,危机重重,它却拍下112张全景环拍照片,“再向前走三秒”的指令,更是用己身的冒险,为全人类证实月幔富含橄榄石推论的正确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伐依旧迈出的不多,取得的贡献,却是肉眼可见,首登月球的玉兔号,也是如此。

传言有“嫦娥怀抱玉兔奔月”,中国用“玉兔号”为月球车命名,100%中国制造,让世界看到了“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多秘密”的玉兔号。

缓缓降落月面之后,准备好的月球车舒展了自己准备好的身体,调整好自己的姿态,开始了自己在月球上的漫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步,世界人都在关注,国外各国凑热闹,更多是想看一看,这继苏联之后的第三辆无人驾驶月球车,到底能弄出怎样的名堂?

中国2013年发射玉兔号之前,世界一共有5辆月球车,比较先进的苏联两辆都是无人驾驶,没有苏联这样的本事,却依旧想在登月上一证自己不比苏联差的美国,连发三辆有人驾驶,在数量上贡献了一半的GD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一亮相就是无人驾驶,说着是登月,可行走距离不过百米,到底能看出来什么?大张旗鼓的背后,真的只是不堪一击的实力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不虚传广寒宫

并不!

设计团队给玉兔号的任务是:依靠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

月球车的设计寿命只有三个月,真正能用多长时间,是看“命数”的,月球上的夜间最低温度足有零下180摄氏度,真是“广寒宫”,电子设备什么时候因低温撂挑子,所有人都不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好,设计的时候考虑到了气温这一点,“黄金甲”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

“黄金甲”之外,玉兔号的轮子也是特制的,6个轮子表面都有筛网,

减轻重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摩擦系数,再加上棘爪,可以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者崴脚。

月球不比地球,没有路,都是坑坑洼洼的一片,给月球车的设限是每小时最多走200米,到最后,200米它都没走到,这到底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登月上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成绩!

玉兔号为人类画下第一张月球地质剖面图,还为大众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新的玄武岩类别,也是玉兔号发现的。

且它还与嫦娥三号默契配合,找到了能够直接证明月球上没有水的证据,而这是国际首次,还非唯一一个首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对月球北极上空的天体普查以及对地球上空等离子体层的观测,也都是由嫦娥三号和玉兔号默契配合而成。

最开始的寿命是三个月,玉兔号却用超强的耐受性,在月球健康工作两年半,直接创下最长工作记录,记录下的数据,足有7TB,直到2016年的8月1日才彻底停止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之外,玉兔号还会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与自己粉丝互动,可玉兔号停止工作的时候,月船三号甚至还没有开始研究,它在地球上迈出的步伐,怎么就如此轻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功落月的印度

2023年8月23日,印度的“月船三号”在月球的南极软着陆,不过是一个地点,印媒就大肆宣传自己“创造了历史”,成为了第一个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的国家。

“印度开始在月球上漫步”。

时任总统的德鲁帕迪·穆尔穆也喜不自胜,14天的时期,印度给月船三号下达的任务是“在月球的南极寻找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天的时间里,名为“普拉吉安”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行驶了100多米,最大的贡献,是传回了一批有关月球土壤的数据且证实了在南极附近区域存在多种物质。

下令寻找的水一无所获,走得远,用处好像也不大,暴露的缺点,却是致命的。

身为一个月球车,明知月球上的气温比较低,“普拉吉安”的设计人员,依旧没有做好,它无法承受月球夜间的低温环境,约定好的时间还没到,就先进入了休眠状态

日出成了唤醒印度月球车的电线,但这件事情是不可控的,每天走出的距离比中国多,取得的成绩,却远在中国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倾注太多雄心在月船三号之上,莫迪说完全不失望,肯定是不可能的。

从2020年开始,莫迪政府就开始鼓励私人航天发射和卫星业务投资,首次执行重大任务的“月船三号”雷声大雨点小,最出名的成绩,好似就成了比中国走的远一些,这种“打击”一定程度上折损了印度登月成功的喜悦。

但它肯定是不会放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球不够印度争的,它已经将太空视作自己的战略资产,打算让自己成为外太空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之一,2023年和美国签订的《阿耳忒弥斯协议》也已经将主意打到了火星上。

有野心谋发展是好事,好心提醒一句,步子迈的快,固然重要,但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得迈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