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历史底蕴、市井文化和时尚气息的老城区,一向是演艺圈取景时的“心头好”。在票房赢家《送你一朵小红花》、收视热剧《巡回检察组》等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寻到老城区的光影。

近年来,市南区在原有旅游资源存量中寻找同质亮点,经过重新解构、提炼,梳理出更多文旅打卡线路,不断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需求。其中主打山海疗愈感的线路将文艺范地标连珠成串,备受青睐。趁春光正好,大家不妨走出去,看一看家门口的“诗与远方”。1929年6月3日,有声电影首次在青岛上映,而此时距离历史上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纽约之光》上映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9月4日,在位于湖北路17号的水兵俱乐部,进行了全国首场商业电影的放映,也使得这座建筑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份,如今的水兵俱乐部旧址被称为“1907光影俱乐部”。

1907光影俱乐部的三楼,是青岛电影博物馆,1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通过大量图片、电影拷贝、手稿、电影海报、电影器材等藏品,展示了世界电影诞生、中国电影缘起、中国现存最早电影院的发现之旅、电影与青岛、电影名人与青岛等内容,此外还有《罗马假日》《天使爱美丽》《阿飞正传》《花样年华》等经典电影场景的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览完电影博物馆,踏着古旧的木质楼梯旋转而下,走出这幢百年建筑,继续一路向北,就来到了中国电影院。

中国电影院建于1931年,并于当年12月正式营业,最早的名字叫作“山东大戏院”。开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著名影星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而这部电影也是中国人拍摄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有资料显示,开业时,胡蝶亲自到场为影院剪彩,一时间中山路上人潮汹涌。如今的中国电影院,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中得以修旧如初,恢复了初建时的风貌,它也是青岛仍在运营的电影院中的“最年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在放映厅内,想象一下,90多年间,无数人曾将视线投向大屏幕,上面的光影由黑白转彩色,或留下欢笑,或洒下泪水,这一刻仿佛完成了穿越时光的一次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时光里,不仅有电影,还有音乐。

位于兰山路1号的青岛音乐厅,向南一街之隔即是鸥鸟翔集的栈桥,向西则是历经百年风云激荡的中山路。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欧式建筑,曾是青岛最大的公用礼堂,也曾被用作青岛群众艺术馆,2006年改造之后成为一座专业的音乐厅。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王云阶、李劫夫、赫保真、王重生、贺绿汀、应尚能、吕思清、李心草等音乐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错过的,还有封印在银鱼巷里的旧时光。这处紧邻青岛火车站和港口的街区,是德占时期最早开发的街区之一,也是记录青岛商埠口岸历史与文化信息的重要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区内多为传统里院建筑,一般前院经商、后院居住,曾经开满了货栈、客栈。民国时期,青岛首富刘子山、青岛总商会首任会长傅炳昭、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陆润庠等都曾在这里购地置房。

今天,那些旧时光里的人与事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他们曾经出没过的街区正在变身为潮店、潮人的集聚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电影,听完音乐,逛完潮街,接下来,不妨去中山路悦喜客来的青岛曲艺社相声剧场听一场相声。

青岛与相声的缘份,并不比青岛有声电影的历史短——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不到20岁的刘宝瑞和马三立就曾到青岛撂地演出。

作为青岛首家茶社式小剧场,青岛曲艺社已经成立13年,是省内现存成立时间最长、演出最多的民营曲艺团体之一。在这里,可以于笑声中享受片刻不一样的自在与悠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喜欢安静,喜欢书香,还可以走进良友书坊·青岛文学馆。

湖北路5号是一幢建于1906年的公寓楼,全国首家城市文学馆青岛文学馆坐落于此。在这里,可以触摸到与青岛有关的文学记忆,众多充满年代感的刊物、展品总能把人拉回到某段熟悉的青春岁月。

坐在文学馆的庭院里,读书、闲谈、观云、听雨,伸开双臂,便好似拥有了整个文学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既要有文艺范,又想同时坐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可以去一趟位于太平角21号的比利时文化体验馆。

这处与中国电影院建于同一年的欧式别墅庭院,前身为比利时领事馆。木质地板和楼梯、复古的大厅、古典家具……在众多比利时元素的陪伴下,看海风吹过树梢,看晚霞铺满天际,别有一番意味。

继续东行,走到黄海路的尽头,便是青岛疗养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四大疗养基地之一,院内拥有20余个国家建筑风格的独立别墅式楼院60余处,如同一个迷你版“万国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