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有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实验室有一条长长的走廊,玻璃隔开了实验室和外界,实验室内整齐地陈列着各种精密仪器和实验用具。因为有门禁,倪楚君从实验室出来接我。

与想象中的工科女不同,她看起来很甜美:戴银边眼镜,双眼有神,长发用花朵形发夹挽起。

出生于1995年的倪楚君,是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最年轻的特聘研究员,享受教授级别待遇,专攻智能变形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她被外界知晓,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研界的“珠峰”《Nature》期刊杂志上发表博士毕业论文。

她是怎么做到的?

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

和新型材料舒适地“打交道”

倪楚君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一路顶着“好学生”的光环,在文澜、学军和浙大留下足迹,但高考时意外地选择了化工系。

“当时也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好,金融、计算机是当时热门的,但我兴趣不大。个人对化学、各类材料比较感兴趣,就选了化工系。”倪楚君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接触了各类课程后,她走入了“材料王国”,生活里普通的小物件都会成为观察对象。她常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材料的背后,暗藏着什么玄机。其间,不少同学因为化工系就业前景不明朗选择了放弃,倪楚君一直坚持了下来,醉心于破解隐藏在各种材料背后的奥秘。

大二时,倪楚君报名参加了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暑期研究交流项目。在那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液态金属,那是一种在室温下可流动且无毒神奇的金属材料。从此,新型材料世界的大门向她敞开。

研究生分组时,倪楚君选择了聚合所谢涛老师课题组,主攻智能变形材料的研究。“一个普通的塑料片,经过光、电等外界因素的刺激,能够按照我想要的模式去运动。你不觉得这个超酷的吗?”说起这些,倪楚君两眼放光。

她说,和新型材料“打交道”是件很舒适的事。

探索一种全新的变形机理

给水凝胶装上“闹钟”

倪楚君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讲了些什么?

这篇名为《Shape memory polymer with programmable recovery onset》的论文,由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的谢涛教授和赵骞教授团队共同研究,研究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水凝胶,它可以在自然环境温度下进行形状转变,而且是定时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情况下,很多材料在受热后会变软、变形。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倪楚君在前人研究中发现一类新型水凝胶,不同于常规受热变软的性质,它在受热后会变得坚硬。她凭经验判断,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形状记忆材料。

沿着这一思路,她开始了探索。一开始的实验中,这类材料的反应很慢,让倪楚君也有些怀疑。几轮实验下来,她终于摸清了这类水凝胶的“脾气”:它是一类具有延时变形特质的水凝胶——变形的确会发生,只不过必须度过一段“休眠期”。

更神奇的是,这种水凝胶具有复杂的“记忆”,不仅能记得之前是什么形状,而且“知道”什么时候要恢复。也就是说,它的形状回弹不仅是延迟,还是定时发生的。

“你可以理解成我们给水凝胶装了一个定时闹钟,通过热编程时间的调整,在触发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它启动变形。”倪楚君解释说。

这就为新型材料的研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只要植入“记忆”,设定好时间,在室温下放置的水凝胶,也可以不需要人为介入改变外界条件,发生形变。

这样的“变形”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工程、深空深海探测等领域,甚至还可以做软体机器人。

而对倪楚君来说,这一研究成果让她接到了来自故乡的橄榄枝。

论文设想已经落地

接到浙大二院的橄榄枝欣然回家

从投稿到最后顺利在《Nature》刊登,倪楚君用了快一年半时间,“被拒绝了好几次,中间修改、优化也花了不少时间。”

优化的过程就意味着要进行数以千计次的实验,大多数时候以失败告终。“经常会想不到一个较好的方案,觉得很迷茫,看不见路的尽头。”倪楚君说,在这种时候确实会很丧气,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过如此。

不过,在感到压力大的时候,她倒是恢复了一个女生应该有的生活节奏,去逛街、爬山,吃各种美食调整心态。和外界有更多的联结,就是她的“充电”方式。

因为水凝胶广泛应用于眼科,倪楚君和浙二眼科中心一直有合作。她在论文的具体应用中,针对干眼症设计了相应的定时变形器件。

“传统变形栓塞一旦植入泪道便受热不可控变形,仅能实现部分泪道填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脱落。”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姚克介绍,“我们利用新材料定时特性,开发了一款全泪道定时栓塞,利用长期稳定的操作窗口填充整个泪道,并设置机械互锁变形能力进一步长效固定。”

换句话说,倪楚君的论文不仅是设想,还具备临床应用的转化潜力。看到她的研究与创新天分,浙二眼科中心也向她发来了邀请函。“眼科向来不缺好医生,缺的是与好医生合作能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患者应用的科研人员。”姚克说。

对此,想要回家的杭州姑娘欣然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二眼科中心的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一直以来,眼科是个小学科,但属于医学领域中的创新高地。眼科生物医用材料的临床转化是医学领域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

刚入职一个多月,倪楚君对未来已有了明确的规划:开拓一个自己的科研方向,寻求更多的跨界合作,申请中青年基金项目,发表更多高水平的论文,申请专利,转化科研成果……

倪楚君的导师谢涛教授评价她有着这一代学生没有的韧劲,遇到问题会不断深挖。倪楚君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不是那种聪慧的学生,但责任心很强,会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到最好。”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吴双

摄影 陈中秋

制图 李前芳

通讯员 孙敏慧 童小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