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的 “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表示,

未来,要进一步增加充电桩、充电设施,让新能源车车主可以克服“里程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董添/摄

克服“里程焦虑”

李扬表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联系千家万户,联系生产消费,大家都离不开交通。从出行需求看,每天在中国跨区域的人员流动量,也就是城市、城乡之间每天大约有1.6亿人出行,每天运送的货物大概有1.5亿吨;城市出行每天有2.8亿人次,有1亿人乘坐公交车,8000人次乘坐地铁,还有1亿人打车。

据李扬介绍,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每年大概的产量是700万辆,占世界新能源汽车的60%以上,但是在出行过程中,特别是冬天出行,面临很大问题。充电桩充电设施、对新能源车紧急救援充电设备还远远不足。未来,要进一步增加充电桩、充电设施,让大家可以克服“里程焦虑”。

“我国整个大的交通网数量大概是600万公里,包括500多万公里的公路,十几万公里的铁路,还包括十几万公里的水运航道。”李扬在会上表示,“庞大的交通设施发展,背后离不开创新,如果没有中国的创新不可能承载这么大的交通运输。”

据李扬介绍,目前,我国外贸运输80%至90%都是海运运输,建设世界级、新型现代化港口重要性凸显。他以天津港举例,目前,天津港已经完全是一个完全自动化、数字孪生的码头。

“过去的码头工人吊装集装箱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体力活。现在可以像操作游戏一样。打造全数字化的码头设施,数智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李扬表示。

加快“四大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加快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四大转型”,对于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表示,未来在“碳中和”的愿景下,能源结构按照现有模式推断会发生巨大变化,现有化石燃料大概占80%的比例,新能源占20%,但在“碳中和”愿景下,“近零”愿景下,排出的碳要和自然界平衡,未来新能源要到80%,化石能源只能占20%。更需要有创新,用新技术来支撑未来能源开辟转型,支撑交通转型、支撑产业转型,这就需要科技创新。

对于储能业务,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表示,储能是建设新能源必须搭配的技术。目前,储能方面技术日新月异。公司在储能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后,也在和世界多个国家进行技术共享,实现创新融合发展。

中国能建目前打造了6个国家级实验平台,还有14家专业研究院,一共有40家研究设计院,去年投入了138亿元用于创新,包括电网、电源、新能源、储能、氢能、海水淡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其中,压缩空气储能30万千瓦项目已经并网,氢能方面的研究围绕绿电、绿氢、绿甲醇开展。

对于“灯塔工厂”建设,三一集团董事、执行总裁、三一重能董事长周福贵在论坛上表示,三一集团的工程机械销售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有10个工厂分布在全世界,要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行。数据搜集以后能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沿着这条路实现了数据采集、业务在线、数字孪生,这一调整好就符合“灯塔工厂”的标准,所以申请了两个“灯塔工厂”。

在周福贵看来,数字化是基于数据的智能制造,是企业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同时也看到一切的业务来源、一切创新都来自客户的信任,都来自市场的驱动。

一道新能源董事长、创始人刘勇认为,一定要把智能化、数字化作为未来的发展基础。其与行业内的硬件设备商和软件开发商联合,做了国内第一条完全智能化、数字化的工厂,今天可以称为“黑灯工厂”。完全数字化地控制,从原材料进场到产品出货,实现全过程的控制,从逻辑上控制,大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对产品的跟踪,全过程生产过程的跟踪监控,一直到产品出货环节的质量监控。

审读:程竹

编辑:张典阁

校对:张利静

监制:李若愚

签发: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