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虹教授带队义诊、咨询

这周,上海的麻醉医生们特别忙,除保证日常工作,他们还在各大医疗机构设摊,或走进社区,让公众了解"麻醉世界"。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们还特地跑去民营医疗机构交流。

"为什么老听到医美手术出事了,有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细究发现,除了手术技术、设备等因素,很重要的是麻醉‘缺位’,有的甚至没有麻醉医生,一旦出现险情,救不回来了。"这名麻醉医生的感慨,应了业内一句流传很久的话:"手术祛病、麻醉保命"。

3月25日至31日是我国第八届中国麻醉宣传周,旨在将麻醉医生这一关键医疗角色引入公众视野,提升社会对麻醉学的认知度。在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带领下,各委员单位围绕中国麻醉宣传周主题就舒适化医疗、疼痛控制等内容开展面向公众的咨询与科普,也让人们有机会走近这群无影灯下的"幕后英雄"

生命的"隐形"守护者,最高境界是"让患者忘记"

"医生,什么时候手术?"在复苏室的患者,被轻轻告知:"手术已经做完啦"。

这一对话是不少手术室的日常,也被麻醉医生拿来自嘲。

"所以我们总被人忘记,我们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患者忘记,忘记手术这种痛苦的记忆,好像就睡了一觉。"上海市医学会麻醉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姜虹教授感慨,麻醉医生是"幕后英雄",但学的一点都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虹教授(左二)临床带教

麻醉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的重要分支,涵盖了临床麻醉学、急症复苏学、危重症抢救学和疼痛治疗学等亚专科,在医疗实践中起着确保患者围术期安全的核心作用。

"麻醉医生作为‘手术室中的内科医生’,是连接外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术前开展麻醉诱导;术中,麻醉医生负责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危险先兆或突发情况必须迅速采取果断而审慎的处理措施,其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及手术成效;术后,还得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犹如护航飞机,得让飞机平稳落地。" 姜虹教授直言,也因此,麻醉医生是手术室"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群人。

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方浩教授说,麻醉学一直隐匿于手术室,在许多人眼里,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的事,公众对麻醉学存在许多认知误区。

姜虹教授感慨,麻醉医生可以说是手术中当机立断的"守护者",让患者"自然地睡去,安全地醒来"。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服务模式变革,以及麻醉药物和技术的进步,"加速术后康复""舒适化医疗"等先进理念普及,麻醉学科作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近年来承担更多的角色,比如在口腔治疗、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癌痛诊疗等服务领域,对麻醉学科提出更多需求。

过劳?紧缺?麻醉医生应得到更多理解和认可

当前,随着各大医院手术量逐年攀升,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这是医院里一个尤其特殊的学科,他们散步在各学科里,护航手术等治疗操作顺利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我国麻醉质量、安全持续提升,麻醉技术应用人群从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麻醉水平与发达国家已同步。可以说,没有麻醉医生,手术不可能完成,麻醉是保障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姜虹教授很自豪,自从1846年乙醚出现至今,麻醉学不断进展,愈加完善,麻醉医生也逐渐从手术室走出来,参与到更多"舒适化医疗"服务中。麻醉学科已逐步发展成为医院临床安全的关键学科,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科研创新的重点学科。

与此同时,麻醉医生"过劳""缺口巨大"等话题持续引发业内关注。

"尽管经多年发展,中国麻醉学取得瞩目成就,不论是临床麻醉学、科研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随着百姓就医看病需求的提升,麻醉医师队伍仍然明显短缺,麻醉医师高负荷运转很普遍。这是一个痛点。"姜虹教授对记者说。

当前,全国麻醉医生约10万名,缺口还很大,麻醉医生培养周期慢,麻醉医生增长速度远没有赶上手术量、麻醉量的增长。在此情况下,就需要麻醉医生延长工作时间来应对人手的不足。

"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体力消耗大,精神负担还很重,要全神贯注,随时应激,处理临床上的突发,往往是生死一线的事。"姜虹教授欣喜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近年选择麻醉的年轻人在增加,以她所在的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为例,今年计划新招25人,结果来了50人,"以前有一年要招20人,结果来了15人,没办法挑"。

在学界看来,麻醉医学若要得到良好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对麻醉医生的经济支持,也应呼吁行业与公众对麻醉学科及麻醉医生的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麻醉医生,应得到更多理解和认可。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