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了各种罪行,制造了大量伤亡和苦难的德国,无疑是极其耻辱和极其罪恶的。但是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来说,德军的表现又是非常的亮眼,体现出了极其强悍的战斗力。在和所有对手的交手中,均能获得巨大的战果以及极高的交换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法国、波兰什么的就不说了,就找几个重量级的对手举例子。比如在对苏联的作战中,面对兵力高出自己3到5倍的苏军,依然可以发动进攻作战。到了中后期,即便德军的作战通常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苏军依然要付出高出德军几倍的损失和伤亡,直到面对1945年已成为强弩之末的德军时,苏军的损失和伤亡数据才慢慢好看了起来。而在面对英美为首的盟军时,在装备、人数均处于绝对劣势的德军,依然能让对手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市场花园行动”中,孤军深入的盟军在付出了1.7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宣告整个作战的失败,而德军仅伤亡3000人。而在“阿登战役”也就是“突出部战役”中,德军20万人的部队就向盟军70万人发动了进攻,最终燃料短缺,后援不济的德军输掉了这场战役,并付出了9万人伤亡的代价,然而盟军在如此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损失了将近11万人,很难想象这是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的德国,不论自己能不能赢,对手必定要付出沉重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德军这种强悍战斗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很印象流的认为德军有装备的优势。然而事实是,德军的装备基本上是没什么优势的,甚至是处于劣势。它的后勤很多时候甚至都是靠畜力运输,以至于被称为“神圣骡马帝国”。德军面对英美没什么好说的,装备没有质量优势,也没有数量优势;面对苏联,质量优势极其有限,但面对的是苏联几乎无限的数量优势;即便在法国战役中面对英法和低地国家联军,依然是质量和数量的双重劣势。所以强悍的战斗力形成的原因并不是超越对手的装备,真正的原因其实是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德国实际上是最早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的国家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签订了《凡尔赛合约》,这个合约可以说把德国彻底打入了地狱,割让领土也就罢了,还要赔款,赔款的数额十分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这个一战的赔款直到2010年才算彻底还完!堂堂的德国活出了大清的风采。这口气德国一直没有咽下去,不复仇不是德国人!然而,合约规定德国的军队规模只能保持在10万人。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德军的发展建设。既然不能扩军,那就想办法让这10万常备军成为能以一当十的“德国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尔赛合约本质上就是二战的导火索

因此,在20年代,德国和苏联开始了秘密的军事合作,把部队拉到苏联进行训练。如果说国足每次都是最早为下届世界杯备战的球队,那么此时的德国绝对是最早为下次战争进行备战的国家。之后包括陆军、空军在内的士兵、军官、高级将领开始了在苏联的秘密训练。练些什么什么呢?主要练的就是空军对敌方一线部队和机场进行打击,然后装甲集群快速突击,空军继续对敌方的纵深持续打击,装甲集群继续快速突击,也就是“闪电战”!所以德国这种在别人看来只能自保的一战战败国研究“闪电战”这种进攻套路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下一次战争做准备,去找冤家复仇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得苏德开始了全面合作

当法国还在德法边境挖战壕,修马奇诺防线的时候,德军已经开始试验空降作战、特种作战、和闪电战等新战法以应对下次的战争了!新军事思想驱动的德军发誓下次一定要砸碎法国的天灵盖,洗雪一战耻辱!德国不仅在秘密训练部队,也在苏联试验各种包括坦克、突击炮、飞机之类新研发设计的武器。就这样,德军借助苏联绕开了《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在苏联休养生息,磨刀备战。

而这些经过新军事理论洗礼,经过新战法锤炼的10万部队,日后就成了德军最中坚的骨干,像曼施坦因、隆美尔等都是出自这10万部队!当1939年闪击波兰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惊叹“闪电战”的横空出世,殊不知,这个战法已经被德军在私下里玩烂了。如此早的就开始为下次战争做准备,为德国赢得了巨大的优势。这都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这么简单,这相当于其他人还在起跑线等发令枪的时候,德军早已经跑出去几十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希某人实质上复活了德军的总参谋部制度

德国在一战后因为《凡尔赛合约》规定,在英法强烈的要求下被迫废除了德军的总参谋制度。你说保留10万军队还能理解,英法忌惮德军太强了,军队少点便于日后收拾。那么对于这个总参谋部制度,英法忌惮什么呢?还这么强烈?当然是这个制度纯粹是德军强大的根本!德国早在普鲁士时期就已经有总参谋部制度了,而且和其他国家的总参谋部大不相同。其他国家的总参谋部都是战时设置的临时机构,仗打完了就散了。

德军的总参谋部则是常设机构,既然是常设机构,那么总参谋部的这些人平常吃饱就得找事干,那么就开始研究战争,讨论战争。比如研究新战法、新打法、新武器,哪个地方打仗了就开始研究,甚至派人去战场,西班牙内战派人去观摩指导学习,苏芬战争也派人去观摩指导学习,国共内战、抗日战时期也派人去给蒋某人当顾问,他们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在为战争做准备。通过参与或者经历一场场的战争,学习、探讨、交流、积累,就这样很多新军事理论和思想就慢慢诞生了,这些人也就成为了能力极强,并且能独当一面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总参谋部不光是负责作战相关的事务,军队建设相关的事务也是它的职责。这一点是依然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其他国家军队建设由国防部负责,政府主导;军队作战由总参谋部负责,军队主导,军政职责是分开的。德军总参谋部是将军队作战和军队建设全部纳入职责范围内,完全由军队主导!这也是“军国主义”的特征之一,即“军政一体”。德军也就是靠着这种方式使得军队具有更强大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毛奇推动普鲁士总参谋部迎来全盛期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对其他国家来说,国防部提供食材,总参谋部是个临时帮忙的厨子,买菜的和做饭的是两个人,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厨子想要的食材不一定有,这样就造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或者提供的食材并不是厨子想要的,厨子只能有什么就用什么应付一下,反正就是个临时过来的厨子,这盘菜炒完就完了,然而最后这盘菜能做成什么样子真的不好说。

但是对德军来说就没有这个问题,提供食材的人就是厨子自己,这个厨子每天都琢磨人们喜欢吃什么,人们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想做什么就买什么食材,完全的无缝连接,不需要沟通,不需要扯皮,要征多少兵,要多少装备,要花多少钱,要怎么打,全都由自己决定,整个军队相关事务的“产业链”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通过敏锐的观察预测战争趋势和对手,德国很快就可以快速高效地组建一大批非常适合战争的部队,因为这些部队都是总参谋部根据战争需要量身打造的。高端定制,完全满足需求,完美对齐了颗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英法要废除这个制度就能理解了,自己的军事体制和德国的总参谋部制度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因为人家德国一直在保持着战争状态,而且能快速有效的构建军队,同等体量下是根本打不过德国的。相反,这个对德军来说是个好东西,强大的德国必须要通过这个制度打造强大的军队。因此希某人上台后,德国虽然在名义上没有恢复这个制度,但是军队建设依然在军队的主导下,为了战争而高效地进行着。而希某人就是那个主导者,他成了实际上的“总参谋长”,而且拥有比“总参谋长”大得多的权利,这就使得整个政府的政策和财政都完全向军队倾斜,总参谋部制度可以说“名亡实存”。在希某人的主导下,1933年到1939年德军战力毫无障碍的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某人对军队的要求无限支持,其中就包括黑科技武器的研发

三,德军“官兵一致”的军队文化与基层官兵优秀的军事素养

在一战中,德军就具备很强的战斗力,但是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德军军官基本上都是容克贵族出身,别管是大贵族还是小贵族,总归就是贵族。至于士兵呢,都是来自于平民的义务兵。于是,官兵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两个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距离感,距离感可以让军官保证自己的威严,也会让军官觉得手下人就是耗材,他们的死活与我无关。对于士兵来说也一样,平时我敬你是我长官,可真要到生死一线间的时候,我宁可在战壕里面爬一天都不冲锋,朝天开一枪就算是对得起你了。这样其实很影响凝聚力和战斗力,更严重的时候还可能造成哗变和倒戈。因此在一战后,针对这个问题,德军开始着手解决,主导思想就是“官兵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底层出身的希某人一上来就废除了老德国由来已久的等级观念。军官和士兵同灶,大家吃的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是以“战友”称呼对方。在战场上,德军军官往往都是身先士卒,基层连一级和排一级的军官都是带头冲锋。而一些将领也会深入第一线,观察战地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官兵一致,不会因为是军官就窝在后方指挥。也因为经常在前线,更了解基层部队与官兵的情况以及第一手的战地情报,能更准确及时的制定新的作战计划。比如隆美尔在法国战役中就是在一线的装甲部队进行指挥,很多一手的战地情报都是由他亲自搜集汇总并上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官兵一致”的氛围下,部队的士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德军部队在整个二战中死战不退的场面比比皆是。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装备和人数,这种“官兵一致”提供的士气也是很重要的,这种精神力量所蕴含的战斗力,在之后的战争中都得到了印证,经历了解放战争的蒋某人就可以亲切地告诉你,他感受到的“官兵一致”所带来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德军基层官兵的军事素养也是极其优秀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德军各个作战单位有很强的自主性。这个和其他国家的军队有很大不同,德军的指挥属于“委托式指挥”。什么意思呢?就是,上级向下级发布命令只会告诉你任务是什么,至于你具体怎么完成这个任务,我不管,我只要看到你给我的结果。这样的好处就是上级不需要为每个下级部队都费时费神的交代所有细节,自己可以专注自己该专注的事务。而下级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可以灵活的根据自己对当前战场形势的判断,做出相对最好的任务部署。因为很多时候,战场的形势变化是很快的,能获取第一手战场信息的必定是执行任务的一线作战人员,往往一个弹坑或者一堵墙都可以影响到部署,这种情况是上级没有办法实时掌握的,所以这个时候,下级作战人员的自主性就很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各级指挥官可以站在上级的角度考虑作战任务。比如某个连长接到了营长交给他的任务,这时他会考虑如果我是营长,我该如何制定计划?我这个连在这次任务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其他连的任务大概是怎样的?我该如何有效的配合其他连队?等等诸如此类的越级作战思维。这就使得德军各个作战部队往往都是配合十分紧密地实施作战任务而且这种越级作战思维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储备大量的后备指挥官。如果营长阵亡或者重伤下火线了,那么下级的连长即便火线接替营长位置,依然能很好地进行作战指挥。同样的,排长走了,班长能顶上,连长走了,排长也能顶上。这样就保证了部队不会因为群龙无首而散架,部队不散就依然有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面的例子就是苏德战争前期的苏军,苏军之所以在前期有将近300万被德军俘虏,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苏军在主官阵亡或者无法作战时,从下级火线顶替上来的指挥官根本不具备同样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就是部队指挥失灵,被打散,然后崩溃。

最后:

二战中德军的装备不如英美,人数不如苏联,白刃不如日本,跑的也没有意大利人快,但正是凭借这些优势,让德军拥有了极其强悍的战斗力,在军事层面,德军无疑是极其优秀的。使得德军成为了盟军“最可怕的敌人”,以至于让德裔美国人艾森豪威尔都爆出了“该死的德国人”这样的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