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后期大观三年(1109)的殿试唱名,中书侍郎林摅把第五甲进士及第人甄彻的姓念成了“坚”,既为徽宗所指出,也为本人所否认。对此,大丢面子的副宰相林摅不仅不道歉,还进行辩解。林摅的行为当场被人讪笑,并被指为对皇帝不恭。过后御史中丞石公弼上章弹劾,林摅被罢官外放。

集英胪唱,十分隆重。在这一场合,读错人名,的确有失体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首先应当追问,林摅为何会读错?是由于多音而误读,还是像御史弹劾的那样不学无术,抑或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追究起来,发现其中还真有蹊跷。

同时代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八对此有所披露:

大观三年,贾安宅榜,林彦振为中书侍郎,有甄好古者,彦振初以“真”呼。郑达夫时为同知枢密,在旁曰:此乃“坚”音,欲以沮林。即以“坚”呼,三呼不出;始以“真”呼,即出。彦振意不平,有忿语。达夫摘以为不恭,林坐贬。

读这段记载,觉得林摅是受到了同僚的算计。唱名之时,宰相和执政大臣都临场,陪伴皇帝,非常郑重。中书侍郎林摅担任唱名,身边站着的是同知枢密院事郑居中。本来在正式大声宣读之前,作为练习,林摅曾小声把甄彻的“甄”读作了“真”。不过在一旁的郑居中悄悄提醒他说,应当念“坚”。于是,林摅用“坚”把甄彻的名字大声念了三遍,也没人答应。在徽宗提示后,改为“真”字再宣读,甄彻立刻就应声出列了。

林摅向甄彻确认其姓氏的发音,甄彻的回答跟徽宗提示的一样,就是读作“真”。

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以想象,林摅一定十分窘迫,无地自容。“彦振意不平,有忿语”的记载说明,林摅当场就责骂了提示错了的郑居中。

“甄”字的确有“坚”的读音。并且到了北宋,人们常把“甄”字注作“坚”音。从这一点看,郑居中的提示似乎并无恶意。不过,叶梦得对这件事的解读,则认为郑居中“欲以沮林”。作为同时代人的叶梦得,对郑居中的行为是置放到特定的背景之下解读的,自有其理由与理解的深度。

与叶梦得解读适成旁证的,是受到恼羞成怒的林摅责骂后郑居中的反应。他反咬一口,当场就指责林摅对皇帝大不敬。这个指责,后来成为御史弹劾的罪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问题是,林摅非科第出身,是靠官至显谟阁直学士的老爸荫补入官的。后来由于巴结上了蔡京,才得以迅速升迁。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非进士除内外制台谏经筵史馆事始》指出:“国朝非进士出身除学士,自林彦振始。”在这句话之后,李心传注云:“韩持国已省试合格,但避嫌不赴廷试。”就是说,韩维虽然在时间上早于林摅,但人家是礼部试合格了的。只不过为了避嫌,才没有参加廷试,取得进士出身。就像一个人,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却没有去念,也是很牛的。

在士大夫政治的背景下,仕不由科第进,为士大夫所瞧不起。所以许多荫补入官的人还非要再去应试进士,以获得个正正堂堂的出身。像林摅非科第出身的人,本来就让士大夫们觉得有些非我族类。这样的人居然也成了士大夫中的翘楚翰林学士,真让正派名门的士大夫气不打一处来。

因此,郑居中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圈套,让林摅这个不由科第进的翰林学士,在大庭广众之下,在数百新科进士的面前出丑。

这样的羞辱仅仅是开始。请注意御史弹劾的罪状,不光是对皇帝大不敬,还有“不学无术”一项。

“不学无术”一词,虽源出汉代,但自从张咏说寇准不学无术之后,这个词在北宋便被广泛传播开来。能做到翰林学士,而被指为不学无术,可见羞辱之甚。

罪状之中还有一条,那便是“传笑中外”。这更是上纲上线了,上升到有辱国格的地步了。因此,即使是免去副宰相之职,外放到了地方做知州,依然没有被放过。《东都事略》卷一〇三《林摅传》载,“言者不已,提举洞霄宫”。给个闲职,一边待着去吧。

仅仅读错一两个字,就如此大动干戈,至于吗?

因为有上述因素在,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