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目所说的这件事——

第一,太史公此举不过是严守史官职责,记录史实而已。

第二,司马迁对卫、霍二人的评价是全面客观的。

何为“佞幸”?

其实并非仅是题目中下面那段话所指。

《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注》:“卑谄辩给之人。”

中国自古的传统,即很蔑视这样的人,或者类似的“做派”。

《论语. 先进》第二十四章,说到子路在季氏那里任宰臣的时候,推荐子羔去当费(县)之“宰(县长)”。孔子说,子羔没有足够的学问,“这是误人子弟”。子路道,那里有黎民、土地和五谷,为什么定要读书,“以政为学”不可以吗?孔子很不高兴,说:“是故恶夫佞者!”斥责子路花言巧语、强词夺理。

“佞幸”,亦为“佞倖”,或曰“倖臣”,专指以“奸巧谄谀”而得皇帝“宠幸”之人。

太史公认为,卫青、霍去病属于这样的人,所以将他俩归入《佞幸列传》。

自《史记》立《佞幸传》,之后各史多相沿为例。

诸葛亮《出师表》中所云“亲贤臣,远小人”,属于另一种表达。

卫、霍二人是否算“佞幸”?

司马迁与此二人同朝,年龄亦相仿。武帝年间许多事情,曾皆亲历。可以说,他掌握了足够的第一手材料,写当代的人和事最有发言权。

或曰,把卫、霍二人列入《佞幸传》,是不是太史公个人的偏见或成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妨看看另一部距离最近的《汉书》怎么说。

班固亦单立《卫青霍去病传》。

关于卫青,其曰——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青有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为卫氏。……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

这是说,卫青是他父亲与阳信长公主家的婢女卫媪的私生子。他有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子夫,被武帝见到然后“宠幸”,他冒充自己姓卫,并且“拐着弯儿”地被武帝赏金无数,且提拔重用当上了太中大夫。

元光六年,卫青任车骑将军,伐匈奴。此后多战,有胜有负。同征匈奴众将,常因战败而获罪,贬为庶人。卫青却屡屡受赐进封,无疑因子夫而受武帝信宠。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又云——

“是时王夫人方幸于上,宁乘说青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青以五百金为王夫人亲寿。”

这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卫青的战功并不卓著,却高官厚禄,封赏万户,三子为侯,都是沾了皇后的光。齐人宁乘劝他,王夫人新近受宠,而亲族尚未富贵,不如拿出武帝赐予的千金去给王夫人贺寿。卫青听从了宁乘的话,给王夫人送了五百金贺礼。

后来,武帝知道了此事,升了宁乘的官。

显然,在武帝眼里,卫青很会“做人做事”,值得“倖宠”。

再来看霍去病。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云——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其父霍仲孺先与少儿通,生去病。及卫皇后尊,少儿更为詹士陈掌妻。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

霍去病是卫青另一个同母异父姐姐的儿子,也是私生子。他的亲姨当了皇后,所以十八岁就当了侍中。因为善骑射,后来又跟着卫青领兵打仗。

不管之后与匈奴作战如何,如果不是皇后这层关系,霍去病当官并且当大官,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他的弟弟霍光,亦是如此。

《汉书》也立《佞幸传》,未收卫、霍二人。但从其《卫青霍去病传》看,是否与司马迁“所见略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霍去病、卫青写进《佞幸列传》,大概在司马迁看来,这是他“史官”的职责,有也是他的性格使然。

中国上古,即有“史官”这一重要传承。司马迁说,他的远祖重黎氏,就是帝颛顼的“史官”,历代沿袭未绝。他的父亲老太史公,临终前,殷殷嘱咐他不能断绝了天下修史的传统。他含泪答应了。

在司马迁接任太史令后,遭遇了因为李陵说情而判斩后赎刑改为腐刑的惨痛经历。不过他初心未改,决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遂成《太史公书》,“记述了唐尧以来直到武帝获白麟那一年的历史”。

“成一家之言”,就令《史记》难免带有司马迁个人的认知倾向,但同时,他的刚正不阿和尽求“实录”的治史态度,又大大增加了其记述的可靠性。

比如李陵事件,朝内没谁敢对武帝说个“不”字,司马迁以太史令这个位不高权不重的身份,却“反复纠缠”以致惨祸罹身。即便遭受酷刑,身心俱瘁,但仍未丝毫“悔改”,坚持写完了《史记》。

《佞幸列传》,实际上,司马迁写的重点不在于“佞幸”,而是惊醒后世,不该如武帝这种宠信“佞幸”。

他在《佞幸列传》中说得清清楚楚。开篇云——

“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故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于是,他举了十个人为例,其中包括卫青、霍去病。

结尾又云——

“太史公曰:甚哉爱憎之时!弥子瑕之行,足以观后人佞幸矣。虽百世可知也。”

太史公说:受到宠爱或憎恨是多么可怕呀!从弥子瑕的前后遭遇,足以观察到后人靠谄媚得到宠幸之结果了,即便是百代之后也是可以预见的。

不是很发聋振聩么!司马迁是在以武帝和这十个“佞幸”警醒后人。

霍光就是一例。尽管太史公此时早已不在人世了。

实际上,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的军功,一点也没有抹杀。

《佞幸列传》云:“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才能自进。”司马迁认为这两个人还是有才能的。另外,读一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太史公对他俩的军功,有详细记述。

至于两千多年后现在的影视剧怎么描写,那只能是见仁见智,自己去“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