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发的关于毕业生选择入行教培的文章引发了一些讨论,但是也带出了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个体老师、个体教培人这个群体。

他们在三年行业震荡期离开大厂、机构后,选择了做个体老师,成为了社会的自由职业者。

听起来很自由,很洒脱,甚至留言区的一些评论,也让人羡慕不已。

比如这位,说自己教的一般,稳定15-2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带着某思某方光环的名师们,年入100个w的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个金额确实刺激了很多人,觉得不太可能,是不是幸存者偏差?或者刻意炫耀?

比如这两条评论就在讨论个体老师年入百万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我觉得这部分群体隐入尘烟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大地回暖,属于这部分群体的「集体焦虑」突然在教培江湖里泛起了涟漪。

尤其最近瞬间拉起来一个200多人的个体教培交流群,都是从付费群里加的,他们平时隐藏在500人大群里,不怎么发声,毕竟不是主流。

但是,当有机会来到线下一起交流碰撞、互动学习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立马就来了,以至于2号的线下会40个名额一天就没了。

所以,今晚就写写他们这个群体。

为什么,在三年后,这部分人开始变得焦虑,变得有些游离,急迫需要抱团,需要组织?

记得不久前在杭州见了一个朋友,手上有大量的从大厂离开的老师群,这些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只擅长教学,不懂运营,不会招生,也不会续费。

所以:出来后,学生少,带着带着还流失了,焦虑感与日俱增。

他说每天都有很多老师找他问有没有学生介绍。

这个和我们常见的认知不同,因为我们还停留在教培是卖方市场,家长们都在发愁找老师,甚至有人靠介绍老师赚了不少中介费。

当然,你非要和我抬杠说都怪这些老师教的不好,“教的好,家长自然会介绍。”

我也不置可否,但:当年我们机构续费业绩最好的那位老师确实不是教学最好的,这个是客观存在。

续费是个综合性动作,参加过扬州张校的培训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构为了续费都要派老师专门出去进修学习,你觉得一个个体老师,是如何做到面面俱到,教学续费教研服务一把抓的呢?

人不是神仙。

我们继续说。

回到我们这个个体教培群。

这两天格外活跃,一方面,发起人之一的小智老师不断在分享各种知识、技能和资料包。

他也是这次现在培训会的主讲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资料都是经过他严格筛选,相当实用,反馈较好。

很多人因为这些资料都愿意花钱进付费群。

但是,在大家不断的交流碰撞中,我也看到个体老师自身的短板和劣势,也明白了这种「集体焦虑感」的来源。

那就是,个体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无法产生1+1大于2的组织效能,更会因为长期无交流碰撞而陷入固步自封、产生游离感。

尤其,随着教培政策回归常态化治理,当机构、团队、投放、教研组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时候,个体老师必然面临竞争加剧的困境。

这一困境,在三年整顿期间不明显,市场的空白足够大,但是,三年后,越来越多的个体老师、包括小团队作战的教培,会越来越感到吃力。

这就是我对这部分群体的观察。

他们大多忙于上课、日常琐碎,很多人因为太忙看不到社群信息而错过,他们需要贴心助理、贴身管家,投喂高效的信息。

此前他们通过机构、组织力量获取,才能跟上甚至引领行业的脚步,现在则失去了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大家来到一个共同的社群里交流时,就会突然发现,原来和自己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这是群里一位老师刚刚发的一段话,他可能有感而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举的例子很让人心痛,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学习是为了什么?补习是为了什么?层出不穷的霸凌事件、校园悲剧,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

个体教培老师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社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了家长们的焦虑,但是:

“当越来越多的个体成为教育孤岛之后,就会产生普遍的孤独感、茫然感”。

我们如何建立强大的内心,练就一身本领,然后,影响这些需要的家庭,孩子,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我觉得,这是摆在我们所有个体老师面前的一道终极命题。

希望我们能通过小部分的人抱团,努力,为我们这个团体打开一扇门。

当然,写到这里,不是为了让大家加我的付费群(3个群已经满了),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来线下参加培训,而是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群体。

他们不仅需要合理的生存空间,更需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三年前,我在为机构呼吁,写民办创业者的不易;三年后,我则把目光投射到更多的个体教培人身上。

春暖花开,但是,个体教培人的「集体焦虑」正在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