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发觉极简主义风格盛行,秉承着“断舍离”的理念,对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减法。衣服有胶囊衣橱,冬天6件夏天8件,黑白灰为主,用彩色饰品的跳脱来做搭配中的亮点。物尽其用,提高效率,不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服饰这般肤浅的地方,从而更高效地面对学习和事业。

乍听来十分有道理,细细品味却不是那般滋味。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把审美需求放在了楼阁之上,似乎追求无用的美丽只会成为实现人生终极理想的拖累,沉湎其中,是一种无法脱离低级物欲的懦弱表现,难堪大任。

其实物欲本就是人的正常欲望之一,不需要刻意放大,也无须刻意缩小,而是基于自己当下的心情与进程进行适当的调节。凡事被刻意打上标签都是不妥的,一个人哪怕拥有很多,但是他不被这些物质所困于心,那就没有什么问题。反之,一个人如果拥有很少,却对很多东西都割舍不下,心心念念或者爱不释手,那本就是被物质所困的状态。“不困于心”才是最好的衡量准则。即便拥有再多也能做到放下、割舍,这才是上层的心态。而不该以有多少物质来评判这件事,更甚至于来评判一个人,这都显得过于偏颇和量化了。

在这世上,常常出现一个物品、一件事情,没有可被量化的价值时,就成了被人嗤笑的无用。有用和无用是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社会评价体系的,基本可以归结为是否成为生产力的增量,除此外就是无用。同样是喜欢拍照,摄影师以此为生就是大有作为,爱好者为此花销不菲就是玩物丧志,做无用功。好像只要所做的事情于名利之事没有帮助就是浪费,这种泾渭分明的判定,让多少人为此终日奔波,陷于痛苦。

我们拥有的一些无用的瞬间,就是我们全身心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刻。这个时刻是浑然天成的,蕴含着一种非凡的智慧,真正的美。

庄子在《人间世》中谈论处世之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年长后我越来越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更加能平衡内心和社会要求的两极。接受也允许自己,享受一些无用的时刻,唤醒自己最原始、最纯粹的感知力,去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忽略、轻视的角落,这些体验让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活力。

我很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无论是做一个“有用”还是“无用”之人都无妨,重要的是“不困于心”方为上乘。若能如此,则可颇无挂碍地来这世上做一番游历观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