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大唐居然能够苦撑150年之久,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奇迹?

历史如同一幅画卷,展现着繁荣与沧桑,荣光与衰颓。安史之乱无疑是大唐辉煌时期的一次巨大打击,帝国岌岌可危,国势一度摇摇欲坠。然而,令人不禁思考的是,为何大唐能够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屹立不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步入了衰落期。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此时的皇帝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他的老师,年迈的郭子仪。当年这位开国功臣虽然屡遭贬谪,但对大唐的忠心从未改变分毫。

收到诏书的那一刻,郭子仪毫不迟疑地站了出来。他明知手上仅有4000人,收复长安几乎是痴人说梦。但是这位老人没有丝毫犹豫,他凭借机智和鬼斧神工的疑兵之计,成功激起敌军恐惧,最终仅用三千之军轻松夺回这座被蹂躏凌辱的都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郭子仪相比,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在安史之后也渐生怨愤,他们看着朝廷的内斗和腐朽,心中只剩下失望和绝望。然而郭子仪从未放下对大唐的热爱,他始终坚信王朝会重新走向正轨。

779年,他再次披挂上阵,单枪匹马赶走了吐蕃和回纥联军的进攻。在危难时刻为国捐躯的忠义,激励着所有大唐勋臣的出身。正是这些壮士相继站出,才使得王朝在浩劫中得以绵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81年,德宗欲图削藩收复河朔地区,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藩镇势力。二王四帝之乱一触即发,朝廷再次陷入动荡之中。泾原兵变让唐德宗再次出奔,各地节度使纷纷称王称帝,中原地区又成为乱象。

走投无路之时,西平郡王李晟挺身而出。他联合诸路大军,一举攻下长安救驾。平定南方叛乱之后,他又率军主攻北方吐蕃。在835年沙州之战中,李晟悍不畏死,亲自冲锋陷阵。他的勇武为唐军注入巨大信心,最终歼灭五万吐蕃大军。

而后他的两个得力干将马燧和浑碱也接连立下赫赫战功,使得一个战斗力处于低谷的大唐,得以与吐蕃对峙。李晟的一生,堪称大唐衰败后期难得的神勇之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数代皇帝勉力支撑,到813年,唐宪宗登基。这个有野心而又果决的君主,不甘心自己的统治被局限在河朔地区之外。他决心削藩,让帝国的版图恢复到全盛期。宪宗以收复淮西为突破口,然而连年征战毫无成效。

最终在朝臣推荐下,他启用李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李愬为统帅。这位骁勇善战的王子制定出一个大胆而高效的作战计划,最终一举攻下淮西。

宪宗得胜的消息传遍天下,所有藩镇无不心惊胆战。这位果决而有抱负的皇帝令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正因为唐宪宗这番强硬姿态,才使得这块疆土得以维持,不至于过早崩溃。然而他突如其来的死,终结了大唐重现天宝盛世的希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48年,张议潮在河西听闻大唐的昔日荣光后,毅然决定收复故土。当他班师凯旋的喜讯传到长安时,大唐已经是风烛残年。

朝野上下无不为张议潮的义举动容,却也明白再无力回天的希望。最终在黄巢之乱中灰飞烟灭,成为历史的一抹回忆。可为何这损惨的大唐还能苟延残喘近150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史之后,大唐对河朔三镇采取了放任政策。这些权势滔天的藩镇表面臣服,却在地方享有极大自主权。田承嗣等人明面上还认可唐朝天子地位,不敢造次。然而百废待兴的大唐也无力吞并这块疆土。两军之间形成诡异的平衡。

775年,魏博田承嗣吞并昭义节度使相州,朝野震怒。大唐再也容忍不下,调集八镇大军讨伐魏博。田承嗣意识到自己触及大唐的底线,立刻请罪退兵。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但也表明唐朝统治的底线在哪里。双方都心知肚明,彼此之间只能互相牵制,不能试图突破现有格局。于是这种微妙的平衡又得以维持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81年,李德裕想要复辟父辈的雄心壮志,结果引来惨败。一心想要削弱河朔三镇的他,在二帝四王之乱中再次沦为败军之将。战败的教训令大唐皇帝意识到不能贸然触碰藩镇这面硬邦邦的铜墙铁壁。

尽管名义上依然臣服于天子,但是河朔三镇早已形成一个独立王国。而大唐也习惯性回避与他们的冲突,这才使得腐朽的帝国得以苟延残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帝四王之乱的反反复复,让朝野人心惶惶。然而真正动摇大唐根基的,还是宦官的刁难和郭子仪、李愬等奸佞当道。郭子仪曾三次被贬谪,李愬也在奸党诬陷下黯然离世。忠良之心屡受打击,终生热忱也被消磨殆尽。可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一个个忠心护国的勇士站出来,为大唐守土尽责。

宫廷政治的风起云涌,或许让统治阶层的荣辱更迭频繁。但对百姓而言,他们期盼的不过是久违的太平安宁。现实的选择,往往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唐统治下的百姓尚能安居乐业,反倒比军阀混战的乱世要强。所以尽管皇权完全被掏空,但大唐的帝号象征意义还在,这也是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帝国,大唐的消亡过程尤其缓慢。自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907年被后梁所灭,整整152年的时间。若非忠心护国的功臣再世而出,大唐定会提早走向死亡。

诚然,大唐在经历浩劫之后元气大伤,国力不复以往。然而它却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在这152年里,大唐诸帝与朝野官员仍在勤勤恳恳地处理国家大事,这也使得一个尽管已经风烛残年的王朝,还得以苟延残喘至今。

当历史长河中最后的江山易主之时,唐朝的子民们也不禁追忆先人曾经带来的太平盛世与荣光岁月。大唐既有功罪,也实乃一段不平凡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