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楷、行、草三种字体密不可分、层层递进,练好了楷书再去写行、草。在普罗大众看来,“楷书”是一切字体的根基,也是最适合入门的字体。我们小时候学写字时,老师、父母叮嘱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写技巧掌握得不错以后,再去写行书、草书,会显得得心应手且“随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当今书坛不少人轻视楷书,甚至有“三流书家写楷,一流书家写狂草”的说法。大型书法展最终的获奖作品,也很少有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少所谓的书法“大师”,他们极力主张“个性”“创新”,于是书写狂草,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掩盖基本功不扎实的事实。他们缺乏足够的临帖经验和扎实的功底,只能选择草书这种欣赏门槛较高的字体“糊弄”观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书法史,那些一流名家“五体皆通”,从不认为楷书“低级”。苏轼曾说:“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草如行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认为,楷书好比是站立,行书、草书是快走和奔跑,没有人能在学不会站立的情况下,完成走、跑动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苏轼被一件作品“震撼”到了,它就是“草圣”张旭的《郎官石柱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草书界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很多人对张旭有刻板印象,认为他“只会草书”,殊不知他的楷书更见水平,苏轼称赞:“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曾巩也评价:“而《郎官石记序》独楷字,精劲严重,出于自然。如动容周旋中礼,非强为者。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旭楷书取法于魏晋诸家,并从北碑楷书中汲取用笔技巧,能看出其书法的真实水平。《郎官石柱记》由陈九言撰文、张旭书丹,镌刻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字字精谨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官石柱记》主要取法于钟繇、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四人。起笔藏锋,落笔后衄挫动作明显,行笔以中锋为主,笔画饱满有力,粗细对比明显,勾挑含蓄自然。起笔、收笔沉着、提按顿挫明显。将此作与钟繇《宣示表》、王羲之《乐毅论》、虞世南《演连珠》等对比,能发现诸多相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结字之宽绰舒展,得之于钟繇,体圆意润、中和流美的转折、勾挑,则受虞世南影响。结构高低错落、欹正险绝,则是受欧阳询影响,而笔画的提顿、方笔,则蕴含几分魏碑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郎官石柱记》笔画、结字、章法均无可挑剔,笔笔有来处,字字见真章,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上佳字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