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头村老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头村老房子▲

车子一驶入白沙镇西头村,立刻就能见到新民小学校的牌匾。之所以如此显眼,是因为在一排白色马赛克村居和灰墙老洋楼之间,新民小学校的外墙立面粉刷一新。

当然,这粉刷有点奇怪。这是一栋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祠堂建筑,既是“元锡马公祠”,又是新民小学校。大门前是柱廊,外廊西式拱门贯通两层,两侧圆柱都刷成鲜艳的绿色,拱顶刷成橙色,如旭日东升。二楼的西式拱廊阳台,圆柱同样为绿色,一个个小圆拱则是同样鲜艳的粉红色。正中牌匾为粉红色底,上有“新民小学校”五个大字。两侧阳台圆拱和校名牌匾上方都有细腻雕花,重新粉刷为黄色。

元锡马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锡马公祠▲

虽然粉刷的颜色颇为俗艳,但搭配也不算太碍眼。门廊内则是典型的中式青砖建筑格局,中式黑色大门上方是“元锡马公祠”五个大字。

元锡马公祠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锡马公祠正面▲

与元锡马公祠相隔不远处,还有一座锡溢马公祠。相比最普遍的三开间祠堂格局,锡溢马公祠简直是精致小巧,它是一栋面阔不足4米的建筑,外观是二层洋楼模式,顶端山墙上有精美山花。

锡溢马公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锡溢马公祠▲

西头村属于南蓢村委会,南蓢、江头和下屯这几个行政村,都是马姓聚居之地,村中常有马氏宗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马氏宗祠的花岗石匾额多半采用长4米、高90厘米的制式,字体也多半统一。

有人曾经考证,这些匾额多半出自清末状元夏同龢之手。比如江头月山村的“道溱马公祠”、江头脑头村的“道澜马公祠”、江头东升蟠龙村的“怡兴马公祠”、下屯塘口村的“文觉马公祠”等。

夏同龢生于1868年,字季平,号用清,又号狮山山人,贵州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清政府派往日本留学六年,成为科举制以来第一位兼具状元与留学生双重身份之人。1913年春,夏同龢当选为民国众议院议员,1920至1923年曾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1925年在北京去世。

夏同龢以书法见长,题字并不奇怪。但他并非白沙人,连广东人都不是,也未曾在广东做官,为何会在白沙题写如此之多的匾额?有人考证,原来白沙江头东升村蟠龙里走出过一位马小进,与夏同龢曾是同僚。

马小进生于1888年,早年肄业于广东政法学堂本科,随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肄业。他加入同盟会,也是南社社员。1913 年,他与夏同龢一起当选为国民党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后,马小进曾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财政部秘书、税务督办。1916年国会恢复,马小进复选为众议院议员兼宪法起草委员,还曾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参事、广东督军参议。抗战期间,他曾任教于广州大学,晚年旅居香港,1950 年去世。

夏同龢与马小进情谊深厚,有村中老人回忆,夏同龢曾随马小进来到蟠龙村参与怡兴马公祠的奠基庆典。

当时白沙马氏还有两位名噪一时的富商,一是下屯塘口村人马叙朝,一是江头月山村人马持隆。他们的生意遍及铁路、船运、地产、银行及保险等,也都是新宁铁路五大股东之一,并任公司董事。他们乐善好施,热心公益,都被颁授香港太平绅士称号。

马叙朝和马持隆都通过马小进与夏同龢熟识,常常请其题字。他们想得长远,早早请夏同龢题写了一批匾额,以备未来祠堂或书室修缮、重建时使用。也正因此,尽管夏同龢于1925年去世,但1927年落成的文觉马公祠和1932年重建的道溱马公祠仍然可以使用其遗墨。

从字体上来看,元锡马公祠也很像夏同龢手笔,但可惜匾额上没有落款,因此还不能确定。

元锡马公祠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锡马公祠大门▲

元锡马公祠重修后就兼做新式学堂之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是当时台山所常见。虽然新民小学校早已撤并,但如今仍然承载着祠堂功能,凝聚着西头村民。

图源 | 叶克飞摄

作者| 叶克飞

编辑| 二蛋

一代默片女神,她比烟花寂寞

这座“以大学为美”的城市,曾主导德国的战后崛起

一个有趣的人,最不爱的是做官

享誉世界的他,曾将千余画作冲入马桶,大量名作被红卫兵劫掠

每年享受318天阳光的中世纪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