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省城某医院内,患者正在排队缴费。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宋烨 摄

随着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愈发显得不可或缺,陪诊服务已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脱离传统职业的“新职人”在新业态中有着怎样的经历?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日前,记者在省城对陪诊行业从业者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和调研。

陪诊行业悄然兴起

医院太大像迷宫、就诊流程太陌生、智能设备让老年人无所适从……独自拖着病体到医院的无助感,不少人都体会过。

“我做陪诊师,就是看中了‘陪伴服务’的市场需求。”陪诊行业从业者王立杰告诉记者。

在省城,像王立杰一样做陪诊师的人还有很多。有需要的就医者可以通过线下咨询或线上下单预约陪诊服务。

挂号、排队、缴费、取就诊单……王立杰今天陪诊的是一位75岁的老人,从挂号到结束检查,需要往返2栋楼、7个诊室,而老人除就诊外只需坐着等待,费用标准为300元/天。

“在微信小程序预约成功后,会有专业的陪诊师接单并联系就诊人。”某家政公司负责人山竹说,“自去年3月我们公司新增‘陪诊服务’项目以来,咨询和下单的人数已达百余人。”

需求各异的患者,需要寻找“陪看病”的服务。而熟悉细节的陪诊师能快速优化流程,有效缓解异地就医患者、特殊患者、独居年轻人或留守老人等就医弱势人群的就医困境。这就使得陪诊行业在省城市场日益壮大。

缺乏统一管理是发展痛点

目前,陪诊师还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正式职业。除一些企业、机构经营此项服务之外,互联网平台上以“临时家人”之名做兼职的个人也不在少数。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陪诊行业虽然备受追捧,但无统一管理,乱象丛生。比如,就业人员混杂,服务质量像开“盲盒”;有的机构或人员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催生了无序竞争、任性定价、纠纷频发等现象;出现紧急事故或医患纠纷,医院、患者、陪诊师三方无法准确定责等。

游走在互联网上的陪诊师,专业素质也良莠不齐。记者在某平台试着注册陪诊师,结果发现,只需要填完一张表格,就可以开始接单。虽然表格里有“是否有医护背景”“是否有医护证件”的选项,但并没人核查信息是否属实,也没有相关培训。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也持续增强。很多关注“陪诊师”与“陪诊服务”的人士认为,该行业在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收费标准和售后保障等方面缺乏标准,亟待规范管理。

多管齐下助力新行业发展壮大

业内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合理引导、规范陪诊行业可持续发展,以满足更多需要陪伴和关怀的就医群体的需求。

去年,《陪诊师职业技能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一些健康管理公司及陪诊服务机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建言献策。

相关学者认为,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可能会有一些滞后,除了被动地等待政府监管,建议陪诊公司加强和采取一系列自律举措,规范陪诊师的行为,形成良性竞争。

还有专家指出,虽然陪诊师优化了不少人的就医体验,但在服务特殊人群就医方面,单凭市场的力量远远不够,一些老人难以借助信息化接触到陪诊服务,而且动辄几百元一单的服务费也使不少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望而却步,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基层组织为特殊人群提供陪诊服务。

对此,记者了解到,我省部分公立医院已通过医护人员、医务社工、志愿者三方联动,打造了志愿服务团队,为独自就医有困难的患者提供免费陪同就诊服务。

新职业涌现的背后,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新需求的不断增加。记者在爱企查平台输入“陪诊”,结果显示有7507家相关公司,其中我省已有166家。

乘“风”而兴的陪诊行业,正在为有心人打开一个就业新空间。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 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