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在山东聊城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妇人。她满头白发,头戴墨镜,颈上系着一条花纹丝巾,一看就是个洋气的外国老太太。

她经常骑着个脚蹬三轮车,熟练地穿行在刘庙村的小路上,行为跟中国农村那些接地气的老太太们别无二致。她和蔼可亲,碰见谁都会笑意盈盈地打招呼,村里人也都很喜欢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名字叫牧琳爱,1999年时变卖了所有家产,从遥远的美国来到山东定居,还为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那么,在她身上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又是什么让这个洋老太太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呢?

回忆在山东的童年时光

1917年8月,牧琳爱出生在河北,不久后举家搬迁到山东聊城。在这片硝烟弥漫的国土上,牧琳爱的童年充斥着战乱与民难。

牧琳爱的父母都是美国人,他们来中国是因为父亲的职务。父亲名字叫牧鸿恩,此次来中国是为了将基督教传播到这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一座清贫的小村落,但他们住在村边上的一座两层小楼,村前是一条缓缓流动的运河。景色宜人,岁月悠长。牧鸿恩雇人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小教堂,一家三口在这里居住了很久。

教堂附近常有流民前来,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又对亲友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模样深深烙印在了小牧琳的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中的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希望,而宗教正是支持灾难中的人们坚持下去的信仰。父亲经常带着小牧琳爱到乡村去传教。一路上,破败的房屋、行尸走肉般的人们激起了她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与聊城人的感情羁绊

牧鸿恩善良又有爱心,经常救济饱受苦难的流民们,女儿也在他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舍予。她经常跟父亲一起给他们准备粮食和必需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玛莎为防止女儿受伤害,怕她因接触流民过多而染上盛行的瘟疫。总是叮嘱他少和流浪的孩子们过多接触,但开朗活泼的牧琳爱还是交到了一个好朋友,他叫周仁杰,是个中国小男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男孩很喜欢画画,经常跟牧琳爱讨论画画的事情,还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送给牧琳爱,他的画贴满了牧琳爱房间的墙面,为牧琳爱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

牧琳爱就这样慢慢长大了。本以为能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但在13岁那年,她却要跟这片土地说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牧琳爱已经对中国这片土地生出了尊重与热爱。而后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她都更加明白那群在困境之中仍然积极生活、热情友善的人是多么的可贵。

战争迫使三人回国

1930年,战争越来越影响他们的生活,牧鸿恩为了家人的安全,决定一家三口离开中国,回到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岁的牧琳爱已经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感情。周仁杰等好友多次送别,眼神带着忧伤。她也万分不舍的告别好友:"我一定会再回来的,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他们一家回到美国后,牧鸿恩看女儿“思乡”心切,安慰她先好好提升自己,长大之后靠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牢记在心,努力学习。在大学学习了医学知识,成为了一名医生。因为她始终心系中国的伙伴们,希望自己的医术能让更多苦难中的人获得健康。

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埃德温。交往后她总是跟埃德温提及回到中国的愿望,却遭到了他的反对,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发展条件远不及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与埃德温结婚。为了爱人,也兼顾自己的未来,她最终还是留在了美国,成为了一所医院的院长。但仍然心系山东聊城那片故土。

想回中国却受阻拦

国共内战期间,牧琳爱从报纸上看到中国战争死伤惨重,她很是心痛,想要前往中国为苦难中的人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她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况且当时的中国动乱严重、硝烟弥漫,特别不安全。丈夫更是不放心她前去,就这样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战争终于结束,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牧琳爱喜出望外,重新燃起了回到那片故土的希望。

结婚生子以后,她也一直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忘初心,常怀感恩。牧琳爱经常给他们讲述自己童年时在中国的故事,儿女们也很向往中国这片红色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牧琳爱的不断努力下,丈夫也渐渐理解了她想要前往中国的想法,于是一家人达成了共识。美国人进入中国变得方便以后,他们就跟牧琳爱一同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返中国有了希望

1977年,中美关系已经全面正常化了,他们看到了希望,于是着手准备前往中国的东西,牧琳爱已经等不及回到故土的怀抱了。

1992年,她已经75岁了,苦等几十年,终于收到了聊城政府的消息。他们终于可以启程去中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琳爱一家来到中国,一同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市政府安排了她与在世故人的相见,几位老人热泪盈眶,紧紧拉住这位故人的手。执手相看泪眼,变无语凝噎,一切尽在不言中。

她拿出珍藏的照片,里面是她往日的伙伴。其中有很多已经离开了人世。悲伤之余她找到了这些人的后代,跟他们促膝长谈,将旧时合照翻印,赠予了他们。还去祭奠了故去的挚友,告诉他们自己履行了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的人们对他们一家都很热情,这让牧琳爱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家人周游了聊城和其他中国的很多地方。这次他们并没有停留多久,几天后回到了美国。

1998年,丈夫去世了,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牧琳爱成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她愈发想念聊城那片故土和那里的故人,最终决定去那里度过剩下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中国定居受款待

1999年11月15日,82岁高龄的牧琳爱再次来到聊城,聊城政府把牧琳爱安排到她曾经居住的阳谷县刘庙村,她要在这里度过她人生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

村里的人们对这位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外国友人很是热情。把最好的拿出来给牧琳爱安享晚年。让她住最好的院子、给她买优质的家用电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迈的牧琳爱很难用中国话跟他们无障碍交流,为此村里还给她找到了一位翻译。更感人的是,这些全都是免费的。

牧琳爱非常感动,但她不愿沾故人的便宜,她说:我不是来中国养老的,我是来中国扎根的,我要帮助那些贫困的人。如果我的到来给你们添麻烦了,我会感到很愧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琳爱表达了感谢之后,还是将村民给自己的东西以市场价格支付了所有费用。

村里人都很稀罕这个养人老太太,都想来看看。牧琳爱也非常欢迎,她常常将大门敞开,邀请人们去家中做客,喜爱热闹的她开心极了,每位客人离开她都会送出一盆鲜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人都很喜欢她,经常请她到家中做客,跟她一起过节。她很喜欢小孩子,经常邀请孩子们来自己家玩,家中也是摆放着很多玩具。她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们都很喜欢牧琳爱。

牧琳爱还非常喜欢孩子,她的屋子里常常摆满了玩具,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个外国奶奶,总是围着她让她讲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心故乡无私奉献

牧琳爱很重视教育,她看着村里落后的教学条件,决定资助学校,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得知学校没有电脑后,她拿出了3万美元为学校购置了20多台电脑。但是光有电脑不行,别说孩子们,学校里的老师都没有会使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牧琳爱开始教老师们如何使用电脑,再由他们来教学生。就这样,刘庙村小学成为了当时少有的开设微机课的小学。除此之外,她还为学校捐赠了很多其他的教学用具。

她做这些都是不求回报的,只愿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和学有所成的样子。为了表达感谢和纪念牧琳爱的大爱行为,小学将名字改成了中美友谊小学,并聘请牧琳爱担任名誉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琳爱的爱心感染了很多人,在牧琳爱的支持下,王玉清在她的村子里建立了一个幼儿园,也取名为中美友谊幼儿园。

后来,牧琳爱发现村里许多人的视力都不太好,她免费为村民们配了100多副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的时候牧琳爱邀请眼科医院的医生来刘庙村为村民们免费检查视力,有些老人的情况不容乐观,牧琳爱自己掏钱为10位老人做了白内障手术。

牧琳爱还通过国外的朋友,为附近的医疗机构捐赠了许多昂贵的医疗设备。2001年,牧琳爱受邀到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名誉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牧琳爱非常的慷慨,但是对于自己,牧琳爱却十分的吝啬,她身上那件粉红色的旧毛衣已经穿了很多年了。

慢慢地,牧琳爱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面对媒体的采访,牧琳爱说:我是一个美国人,我有一颗中国心。经过不懈努力她也成功拿到中国绿卡,定居心目中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4月28日,牧琳爱老人在山东聊城与世长辞,这里是老人记忆的起点,也是老人人生的终点。

牧琳爱老人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爱还在延续,在牧琳爱的护照上贴着一张特殊的小卡片,那是一张志愿捐献遗体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牧琳爱希望在她去世之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院,她生前曾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死后要把遗体捐给中国。

牧琳爱是外国友人,也是历史伟人。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无限的温暖。她用爱谱写了中美友好互助的缩影,这是大爱,是值得时代传颂的无私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