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的毒教材事件曾在网络上引发渲染大波,充满着审美、低俗、媚外等元素的低龄学生教材被无数人声讨,教育本是民族的希望,毒教材的入侵严重危害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毒教材的曝光非但没有让那些别有用心者收敛,类似的毒害反而变得更严重。

近日,成都市新都区的一份语文试卷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和那些毒教材潜移默化的隐晦式危害不同,这张“有毒”的试卷,它的危害是直接且堂而皇之的,而且毒性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生们如果不接受毒试卷的错误观点,就得不了分,考不及格,接下来面临的是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把毒试卷做完,简直是骇人听闻。

而这些考生并不是幼儿园或者小学的低龄学生,他们已经初三了,有一定的是非意识,所以毒试卷才得以曝光,当地相关部门更是第一时间将该试卷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毒试卷到底毒在哪里呢?

这份九年级的语文试卷,其中现代文阅读的素材文章有严重的问题,抗日题材的短文并不是站在八路军的立场,甚至不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

它是以日本军官岗田大佐为主角,站在侵华日军的角度,讲述了岗田为了给儿子报仇而残杀八路军战士的故事。

很难让人相信,一个中国人竟然会站在侵华日军的角度去写作,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网络和现实中都有不少媚日的人,但大多是推崇日本的文化、经济、科技等,哪个中国人会明目张胆地去歌颂侵华日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那便是全体中国人的公敌。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文章居然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中学生的试卷上,难道是要向青少年们普及岗田的伟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观察短文,作者除了不留余力的描写日本军官为儿报仇的悲壮行为,还对八路军的形象进行了刻意的抹黑和丑化。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八路军战士称为仇人,事实上,是日本主动挑起了侵华战争,无数华夏儿女因此被残杀,到底谁是谁的仇人?

这不是数典忘祖,又是什么呢?

文中对八路军战士的形容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散逃窜”

“只是投降,只是死亡”

“破衣烂衫”

这些刻画带有明显的歧视倾向,除了是作者有意为之,实在想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后半篇,岗田大佐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再次得到了升华,因为在他的指导下,“敌人”起内讧了,甚至举起白旗投降,但他仍然为了报仇而杀光了八路军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从开始到结尾都在强调岗田的目的是报仇,但他却忘了,任何一位侵华日军的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死在大佐级别军官手里的中国战士和平民,更是不计取数。

而这些惨死的战士和平民,他们的亲人,又该找谁复仇呢?

只能说,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作者恐怕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毒试卷的毒,远远不只体现在短文本身。

相比于作者,出题人更是居心叵测、罪大恶极。

围绕该篇短文,他一共出了4个问题,其中3题都有明显问题。

第一题是叫考生根据短文内容,填写岗田的心理活动,是的,你没有看错,是要这些中学生感受和体会日本军官的心理活动,如此去感同身受叫人后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题是问考生是否对日本军官儿子的遭遇感到惋惜,当然,这种题目是必须要回答惋惜的,否则就是偏题,得不了分,不惋惜日本人的死就是错的。

第三题更是发出灵魂拷问,“杜鹃啼血”的始作俑者是谁?也就是在问战争的始作俑者是谁?

除了日本帝国主义,还能有谁?

不过,如果你回答发动战争的是日本侵略者,那肯定是得不了分的,出题人就是为了给日本侵略者洗白,而故意把考生往错误的,和历史不符的方向带。

其心可诛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不管是短文素材,还是题目,都是毒中之毒,害中之害,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错觉,这真的是中国学校的试卷吗?

没错,是中国的试卷,作者和出题人也都是中国人。

作者创作这篇短文,站在侵华日军的角度本来是很新颖的,但他没有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反而为侵略者洗白,甚至连侵略者屠杀我们的革命先烈,他都可以给出无比正当的理由。

这样的文章固然危害巨大,但如果只是出现在互联网上,那么它根本没有传播的基础,谁也不会看,谁也不会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恨的是考卷的出题人的推波助澜,他更坏,是他把文章搬上了中学试卷,通过提问作答的方式,强行将美化后的侵略者灌输给青少年,釜底抽薪,使其信念崩塌。

如你我一样的成年人,对这类文章肯定是嗤之以鼻的,深知作者不过哗众取宠而已,但学生们呢?

他们还不能完全分辨是非,“毒试卷”威力巨大,它的毒害是无数次爱国教育也无法挽回的。

这种考试不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测试他们能不能忘记历史,会不会向侵略者点头哈腰。

答案也很简单,只有忘记历史,向侵略者屈服,考试才能得分,否则就得不了分,还要挨骂,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手段,难以想象这些人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对于出题人来说,文章包括题目,到底是粗心大意,还是精挑细选?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但任何人看了都有问题的短文,为什么会出现在考生的试卷上呢?

这个问题更值得深思,也许是大意了,或者谁都没有当回事,信念的崩坍大多源于思想麻痹,当教育者都不再关心教育,国家谈何未来?民族谈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