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偏爱“悲剧式”的英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毁灭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跌宕起伏,各种转折,人们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不知不觉中情感代入,对各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同情、怜悯、景仰、爱慕等积极的情感。

而在唐初,留下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也曾感叹道: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将李广塑造成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悲情英雄。仿佛汉武帝刘彻识人不明、有眼不识泰山,浪费了一代名将的才华。如果命运能给李广多那么一丁点眷顾,让他的运气改善一下,封侯拜将岂非唾手可得?

那么李广符合一个“悲剧式”英雄所要具备的一切特性么?他历经三朝,抗击匈奴,保卫国家,称得上英雄。然而,李广一生始终没能封侯,又堪称造化弄人,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为了个人的尊严,选择自刎身亡,的确悲剧。

在李广死后,他的儿子李敢也死在了霍去病手中,而他的孙子李陵因投降匈奴,导致李氏三族沦为刀下亡魂,为李广的“凄惨一生”,平添了更多的悲凉色彩。

只是,汉武帝刘彻真的是有眼无珠,毁掉了李广的封侯之愿吗?他又为何会在年过花甲之龄选择自杀呢?而他的儿子李敢,又是因何被霍去病射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广的个人英雄主义

李广的先祖,是秦国名将李信,他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不少战功。在此之后,李信一族都以习武立世,尤其擅长骑射,堪称是传家的武学秘技。而到了李广时期,他的箭术更是出神入化,出类拔萃。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萧关是西北地区进入关中的屏障,异常重要,所以汉帝国大肆征兵,16岁的李广也因此以良家子弟应征入伍抗击匈奴。

李广精通骑射,一入伍就峥嵘显现、出手不凡。他射杀匈奴近百人,斩匈奴首级二十有余,被破格提拔为汉中郎。

这个职位是汉帝国禁卫军将领,经常随皇帝外出狩猎。也因此,李广得到了在汉文帝面前展示的机会,多次射杀猛兽,汉文帝十分赞赏李广的威猛,说:“你若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

然而,在命运处于上升期时,李广犯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错误,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仅仅三年后,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命周亚夫平定七国叛军,李广也跟随周亚夫平乱。

这一战比较顺利,周亚夫仅用了三个月便平定了叛乱,李广也在昌邑城下夺取了叛军将旗,立了大功。然而,在平叛的过程中,李广却私自接收了梁王刘武授予的将军印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刘武在窦太后的支持下,有意争夺皇位继承人资格,他在八王之乱中观察到了李广的良好表现,对他十分敬佩,就有意拉拢李广让其日后为己所用

在古代,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封赏是有极高风险的,很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但李广对此却毫无认知,他没有半点政治敏感性,只是觉得自己的战功足以胜任将军这个职务,所以接受了刘武的封赏。

这件事很快就被朝廷知道了,汉景帝因此十分生气,等李广班师回朝后,汉景帝虽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也没有对他再进行封赏。

很明显,汉景帝对李广失去了信任,好在有人替李广向汉景帝求情,汉景帝这才没有彻底弃用李广。

在后来很长时间里,李广都只能担任太守级别的地方官,完全没有机会接近权力中枢。

李广先后担任过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这些地方毫无例外都是与匈奴接壤的边地,他因此时常与匈奴作战,但都是很小的战斗。

只是,李广对待匈奴的态度是猛打猛杀,只要看到匈奴来犯,必定是出关穷追猛打,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固然震慑了一定的匈奴人,但很容易中了敌人的圈套。

有一次,匈奴有三人进入汉朝边疆,射伤了汉军几个人,李广就点了一百多人穷追不舍,结果刚擒住这几个匈奴人,匈奴数千人马便围了上来。

当时,匈奴的人也比较谨慎,害怕李广有援军,李广就将计就计,佯装自己是诱敌深入的饵。所以,匈奴人也不敢轻易靠近。

双方僵持一夜之后,匈奴人认为此地距离汉军大本营太近,选择了撤退,李广也因此回到了城池。这件事不仅暴露了李广做事不严谨,易冲动上头的缺点,更暴露了李广治军的致命缺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他同时代的汉朝将领程不识,虽然名气没有李广大,二人却在治军上,有着天差地别。

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李广的部队晚上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只远远地布置哨兵;程不识要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军队得不到休息。

很多士兵都嫌弃跟随程不识太辛苦,所以选择跟随李广,李广也以恩义结交士兵,对待手下的士兵就像亲朋好友一样。

可结果却是纪律严明,遵守程序,布置有序的程不识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由他镇守的边关,匈奴人压根就不靠近。而李广打了很多次败仗,还被俘虏过,虽然自己逃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