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国时期的东北教育界,有两所大学可谓是东北教育界的招牌。

如果说东北大学是为东北军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那么今天的主角——冯庸大学可谓是东北流亡青年的学习圣地。

作为中国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私立大学,冯庸大学又是如何建立,如何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的威胁的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一、散尽家财为教育

冯庸,是奉军军阀冯德麟的长子。因为长子的身份,冯德麟对冯庸可谓是寄予厚望,敦促着冯庸完成了自儒学到西学的多方面学习,积累了丰厚的学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冯庸成年之后,冯德麟本着“男子必习武”的家训,将刚刚从讲武堂毕业的冯庸送到了当时盛极一时的奉军空军,与张学良一同负责奉军空军的组建工作。

不得不说,冯庸的组织才能属实优秀,编成了飞龙、飞虎、飞鹰三个飞行编队,为东北空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冯庸的军事才能却是不忍直视。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庸率领的装甲车部队全军覆没,只有冯庸一个人逃出生天。

作战不利,按军法应该处以死刑。

幸好作战总指挥张学良念及兄弟情谊,极力为其辩护,才让冯庸幸免于难。

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冯庸也因此被撤了兵权,留任虚职。

一心想让儿子在军中打出一片天地的冯德麟似乎也意识到了冯庸在军事上的弱点,留下了“工业兴国”的遗言便撒手人寰。

1926年,渐感仕途无望的冯庸正式辞去军队职务,开始主持冯府事务,并在一次活动中与阎宝航意外相识。

此时的阎宝航深感平民百姓受教育的难度,正致力于创办平民学校,可惜一直没有办法实现。

在阎宝航的劝说下,冯庸为其教育救国的理念大为感动,决心与阎宝航一同创办一所平民大学。

说干就干,冯庸当即回到家中,不顾亲属的反对,坚持要将冯府的财产用之于民,并制订了数条散财计划,要求冯府人员必须实施,而其中一条便是利用冯府家产兴建一所平民大学。

冯庸此举在当年引发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对冯庸交口称赞,称赞他为“浊世佳公子”。

1927年,冯庸开始兴建校区。经过四个多月的日夜赶工,奉天西郊的荒野里一所拥有二百多间校舍的大学横空出世,命名为“冯庸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东北大地上的第二所教育圣地正式诞生,成为与张学良的东北大学齐名的中国第一所平民大学。

二、校舍虽陷,师生仍存

毫无疑问,在冯府近乎透支的财政支持下,冯庸大学的发展速度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不仅兴办起了诸多专业,甚至开始准备向教育部申请成为综合性大学。

可这一切都随着那一晚悄然停止。

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冯庸迅速察觉到了东北形势的变化,带领全校师生做好了应急准备。

果不其然,沈阳沦陷的第三天,日本关东军突然开入冯庸大学,强行将冯庸大学用作军训的三百多支步枪缴走,并将大学的教育仪器、教学用品等洗劫一空。

同时,作为校长的冯庸也被日军强行带走至大和旅馆监禁收押。

关东军深知冯庸在东北的影响力,决定劝降冯庸作为张学良的替代品,成为日本掌控东北的傀儡。

可冯庸却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日军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劝降不成,日本人不甘心冯庸的利用价值就此结束,决定将冯庸送往日本东京,再行劝降。

临出发前,冯庸和冯庸大学的教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会面。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冯庸不顾自身安危,偷偷向教师传递了一张纸条:要求冯庸大学的师生立刻向北平转移。

安顿好师生,冯庸才无所顾忌的被日军挟持去了东京。

但在远离祖国的东京,冯庸却迎来了重获自由的机会。

在冯庸大学日籍教授冈部平太帮助下,冯庸化名汤竟,辗转至香港才得以重返回国。

28日,冯庸回到北平,将转移至北平的冯大学生汇集起来,主持流亡中的冯庸大学校务,筹备冯庸大学复校工作。

关东军虽然占领了东北,强行征用了冯大校舍,但失去了校舍的冯大师生们更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决心,在北平继续与日本侵略者拼死抗争。

三、南下北上,死战到底

1931年,心有不甘的冯庸多方筹备,最终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将志在抗日的冯庸大学学生组建成冯大抗日义勇军,并在誓师大会上庄严宣告:不夺回东北,誓不为人。

年底,冯大义勇军便在冯庸的带领下奔赴南京,向蒋介石表达抗日的意愿。虽然效果不佳,但也极大激励了冯大师生们的抗日决心。

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在日军的重兵围困下危在旦夕。刚刚返回北平的冯庸不顾劳累,立刻组织冯大义勇军人员,再度南下,奔赴淞沪战场。

但淞沪战场的总指挥却以义勇军没有接受过正统军事训练为由,拒绝了义勇军上前线的请求,转而将义勇军分配在了青阳港,负责修筑第二线的防御工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志在前线杀敌的冯大义勇军并不满意这种安排,在冯庸的多番请求下,指挥部终于同意了冯大义勇军的请求,允许冯庸率领126名义勇军队员奔赴淞沪战场前线。

当126名义勇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的在北平行军奔赴前线时,举国为之沸腾,流亡在北平的学生青年热血澎湃极大的鼓舞了国人的抗日决心。

可好景不长,野心勃勃的日本再度从北方发起了进攻,热河抗战爆发。

在冯庸的一再请求下,热河抗战的指挥张学良同意了冯庸的出兵请求,将冯大义勇军改编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七军团,负责驻守热河凌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于淞沪抗战,热河抗战无异于更加残酷。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关东军,张学良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

凌源也未能例外,被关东军攻破。冯庸率领的冯大义勇军虽然奋力抵抗,但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队伍很快便被打散,不少青年学生永远留在了凌源这最后一块东北的土地,仅有部分人员逃出生天,冯庸也仅仅带出了五名学生,冯大义勇军损失惨重,冯庸大学几乎失去了近乎半数的年轻学子。

四、结语

从淞沪抗战到热河抗战,冯庸大学的学生几损失大办。而学校的资金来源,冯府的资产也被关东军查封,冯庸再无财力支持冯庸大学的维续。

1933年,为学校想进一切办法的冯庸无奈宣布冯庸大学停办,部分学生转入东北大学继续学业。

有意弃笔从戎的学生或从军入伍,或加入东北大学义勇军,继续在抗日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血染疆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庸大学虽然仅仅存在了六年时间,但其抗日救国,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精神却支撑着冯大学子走完了曲折一生,用尽毕生心血,如同他们的校长冯庸一样,为国家奉献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