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大多数国家坚信,由钢筋水泥浇筑且配备大口径火炮的现代化要塞,足以时间抵御敌方围攻,直至在列日城下,德军推出了最新研制的“大贝莎”重型火炮……

铁壁坚垒

一战前的比利时可谓欧洲最没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得益于近代比利时王国与大英帝国的血缘关系(注:比利时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开国君主利奥波德一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舅舅),英国政府于1831年召集当时的欧洲列强奥匈帝国、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王国签署了《伦敦条约》,共同承认并确保比利时永久中立国地位。不过,参与过拿破仑战争的利奥波德一世深知,真正能保证比利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是大英帝国强大的国力及欧洲诸国之间的势均力敌。然而,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彻底打破了法德间的力量均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烈日要塞图示

随着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易手,德法两国皆全力强化接壤地区的军事存在。这令比利时的默兹河流域.成为双方迂回包抄对手侧翼的绝佳通路。鉴于此,比利时的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尽快在该区域修筑军事要塞。然而比利时党派纷争,令这一计划直至1887年才得以落实。默兹河流域的要塞化进程虽一拖再拖,但却意外赶上了堡垒技术的全面革新。

19世纪70年代,随着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的进步,欧洲传统的多面棱堡已无法承担防御枢纽的角色。1887年,法国军事工程师亨利·路易·菲利普·穆然提出了“未来堡垒”概念——其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弹药库、人员居所等辅助设置将位于地下,地面仅保留堑壕、铁丝网和密布射击孔的环绕围墙。

按穆然测算,“未来堡垒”低矮的设计将有效缩小其着弹面积,即便地表部分被炮火摧毁,防守方仍可有效利用地下通道展开长期抵抗。当然,为压制敌方炮火、杀伤进攻方的有生力量,穆然还仿造海军铁甲舰的设计,为“未来堡垒”设计了装甲炮塔。其中一些,甚至附带了关键时刻可沉入地下以躲避敌方炮击的升降系统。

然而,法国在凡尔登地区尝试将穆然的设计变成现实后,却因“未来堡垒”耗费巨大而被束之高阁。反倒是比利时军事工程师亨利·艾力克西斯·布莱尔蒙特,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成功说服政府拨款2400万法郎,聘请多家法国建筑公司于列日地区修筑由“未来堡垒”组成的大型要塞。

之所以选择列日地区,是因为该城位于马士河与乌尔特河的交汇点,是兵家必争之地。进入工业时代后,列日又成为柏林、布鲁塞尔和巴黎的铁路枢纽,战略地位更趋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烈日要塞的堡垒群

在法国工程队和比利时工兵的不懈努力下,到1891年,围绕列日的要塞群宣告竣工。该防御体系以12座三角形或四方形、装备有78门各口径火炮的混凝土堡垒为核心,外围布设有堑壕与铁丝网。按布莱尔蒙特的设想,这些堡垒能承受210毫米榴弹炮的轰击。

其实,比利时对法国也心存戒惧。为此,在列日要塞开工建造之时,布莱尔蒙特还倡议比利时政府,斥资2900万法郎在桑布尔河与默兹河的交汇处、比邻法国的那慕尔地区建造要塞群。

在工程分包上,也显露出比利时对法、德两国的提防。比如,列日和那慕尔的要塞群虽由法国工程公司承建,但要塞中安装的总计171门大口径火炮(120毫米、150毫米和 210 毫米)全部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

在比利时高层看来,列日和那慕尔的要塞群将大幅增加法/德入侵比利时的军事成本,可从战略上起到阻遏的目的。若战争不幸爆发,比利时陆军可依托要塞群,在边境地区展开阻击。比军指挥官虽不敢奢望能击败法/德倾尽国力的强大攻势,但他们却坚信,要塞可以让比利时在付出较少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支撑到国际局势发生变化。

顿兵城下

然而,比利时人仅仅猜中了故事的开头。1914年8月3日,德国正式向比利时宣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先头部队,比军迅速退入要塞群内展开抵抗。自恃兵强马壮的德军,从东、南、北三面向列日进攻。冲到默兹河边的德军士兵发现河上的桥梁早被比军破坏,而他们架设舟桥渡河的企图,又遭到列日要塞各炮台的阻击,其进攻一时陷入停滞。

为压制列日方面的火力,德军很快调来200门大小口径的火炮,对其展开轮番炮击,但效果不佳。眼见炮击无效,德军又发起“心理战”——向列日要塞派去特使,以大规模空袭为要挟敦促比军投降。当比利时人严词拒绝后,德军又派出“齐柏林”飞艇前往列日上空进行轰炸,但并未对要塞造成太大破坏。

眼见空袭难以奏效,德军不惜代价投入精兵对要塞展开轮番进攻。在强攻过程中,德军突击部队虽一度攻入列日要塞内部,但因要塞各堡垒均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因此德军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伏击,伤亡巨大。当然,在将德军逐出要塞的巷战中,比军也损失惨重,一支德军突击队甚至摸到了要塞司令部附近。这股德军最终虽被比军警卫部队消灭,但此举令要塞指挥层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受命镇守列日的比利时将领热拉尔·勒芒错误地认为,德军此时已从其他方向大举越过了默兹河, 完成了对列日的合围。为避免更大伤亡,勒芒要求战前进入要塞增援的比军第3步兵师和第15步兵旅向西撤退,同时要塞守军放弃外围阵地,向核心堡垒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贝莎”420毫米重炮

勒芒这一决定虽减少了人员伤亡,但也拱手让出了战场主动权。随着野战部队撤走,列日守车彻底失去了发动战术反击的能力,德军可以从容越过要寒外围的防线,甚至将野战炮拉到要塞内部的制高点上,对要塞核心堡垒展开抵近射击。

不过,依托坚固的工事和钢铁炮塔,比军仍顽强击退了德军精锐步兵的轮番进攻。战斗持续了一周,付出巨大伤亡的德军仅夺占了12座堡垒中的1座。若按这个进度发展下去,德军完全摧毁列日要塞群或要5周时间。届时,德军将完全失去先发制人的优势。正当德军进退维谷之际,克虏伯公司紧急赶制的“新产品”抵达战场。

“雷神”之锤

这款被冠名为“1914年型海军短身管加农炮”(注:主要为了掩人耳目)的重型榴弹炮战斗全重达47吨,火炮口径达到空前的420毫米。尽管在1893年列日要塞群建成后不久,德军便启动了该炮的研制,但其原型直至战争爆发前夜的1913年12月才交付部队。

因过于笨重,这款高4.5米、长10米、宽4.7米的重型火炮不得不拆解成5个各重16至20吨的部件,动用5台货运列车车厢才运抵前线。在接近战场的区域,这款重炮的各个部件被重新组装起来,随后在专用拖车牵引下,以每小时7千米的速度,缓慢进入射击阵地。由于装填和瞄准过于繁琐,这款重型火炮每小时仅能发射8次,但重达数百公斤乃至一吨多的炮弹(注:炮弹种类不同,重量也有所不同) )却能轻易穿透列日要塞群的混凝土外墙,这使其在轰击列日要塞群时效率颇高。

在亲历者笔下,德军重型火炮拥有着难以言表的威力:“炮击开始了,一吨多重的炮弹从天而降,炮弹爆炸时的尘土、碎片和硝烟形成巨大的圆锥形,升入300多米的高空。地动山摇宛如发生了地震”。在如此凶猛的炮击下,列日要塞群剩余的11座保垒仅坚持不到一周便全线崩溃。8月16日,勒芒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堡垒——隆森炮台,也被摧毁,勒芒本人被炸昏后被俘。

出于对这款重型火炮的喜爱,德国士兵以克虏伯公司女掌门之名称之为“大贝莎”。攻占列日的德军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扼守默兹河谷的比利时重镇那慕尔,在“大贝莎”的轰鸣声中,城高池深的那慕尔仅坚守了三天便竖起白旗。为此,德军又向克虏伯公司追加了10门“大贝莎”的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贝莎”威力尽显

不过“大贝莎”的缺陷也在随后的战斗中显露出来。首先,这款重炮过于笨重。无法跟上突击部队前进的步伐。德军曾一度奢望其能在攻打巴黎时发挥作用,但直至德军兵败马恩河,“大贝莎”也未能赶到战场。其次,“大贝莎”破坏力虽惊人,但射程却仅有20.5千米,与普通远程火炮相差不大。一旦德军无法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大贝莎”就会成为对方炮兵“重点关照”的对象。在1916年初的凡尔登会战中,德军一度将12门“大贝莎”都集中在第5集团军的防区,试图一举撕开法军防线,但换来的却是——多门“大贝莎”被法军炮火摧毁,这令德军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敢将“大贝莎”直接派往一线参与炮战。

事实证明,420毫米口径的“大贝莎”的确是摧城拔寨的利器,但受制于射速和体积,其野战表现不尽如人意。

再克坚城

在西线的列日要塞迅速易手后,东线的沙俄与奥匈帝国围绕普热梅希尔要塞,也展开残酷争夺。普热梅希尔位于今天波兰境内,其在一战时属于奥匈帝国领土。因扼守着经喀尔巴阡山通往匈牙利的交通要道,从1854年起,奥匈帝国便在普热梅希尔修建军事要塞,并将其视为未来同沙俄交战的前哨阵地。

在奥匈帝国苦心经营下,到一战前夕,普热梅希尔要塞已成为由33个大型堡垒组成的堡垒群,其用混凝土和钢板加固过,墙壁厚度达3.5米,当时俄军标准的76.2毫米师属火炮根本无力击穿。在堡垒内部,无线电、电话、电梯和排气扇等设施一应俱全。各堡垒间,还修筑了大量的土木工事和交通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热梅希尔要塞战役图

正是凭借着强大的防御工事,当战斗在1914年10月5日打响后,仅3天时间,缺乏火炮掩护的俄军便伤亡4万余人。普热梅希尔要塞的奥匈守军却损失轻微,只丢了几处次要阵地。10月8日,损失惨重的俄军被迫主动解除了对普热梅希尔要塞的围困。然而,奥匈守军还来不及欢呼,得到加强的俄军便在10月23日杀了一个回马枪。再次包围普热梅希尔要塞后,俄军并未强攻,而是采取严密的围困加上不间断的炮击。尽管奥匈军队多次展开对普热梅希尔要塞的救援行动,但均以失败告终。战斗一直僵持到次年3月,直至俄军获得来自法国的施耐 M1914型280毫米攻城白炮,才打开局面。

施耐德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采用液压后坐系统,耳轴安装位置较高,这样是为了在大仰角射击时更好地吸收后坐力,火炮炮架安装在一个箱型底座上,底座需要安装在事先挖掘好的坑内,底座后方还有两个带有钢垫的支腿,展开后可在高仰角射击时辅助稳定火炮。该炮弹药为分装式,可发射3种类型的高爆弹。作战时,施耐德 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的弹药要与火炮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遭敌火炮反击时造成较大伤亡。此外,因该炮弹药沉重(注:其配套弹药一种重205千克,另一种重275千克),为保证供弹顺畅,火炮后方会铺设60厘米宽的铁轨,专门用来运输弹药。

整套施耐德 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重16吨要12名士兵操作,其可拆解成4个大件:炮管、液压后坐设备、炮架和底座,火炮炮盾为选装部件。火炮牵引方式有两种,法军自己使用拖拉机牵引,而俄军使用马匹牵引。在部署施耐德 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时要先在预设阵地上挖掘一个2.1米×1.8米×0.9米的坑,再安装底座等设备。理论上,安装一门火炮需要6至8小时,实际操作时间更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耐德 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

在得到施耐德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助力后,俄军逐渐逼近到要塞的核心。至1915年3月22日,俄军终于完成最后一击,城内大约12万名奥匈守军宣布投降。这场持续了7个月,伤亡超11万人的攻城战终于落下帷幕。

客观讲,无论是“大贝莎”,还是施耐德 M1914型280毫米攻城臼炮,都是中世纪攻城臼炮的进化版。尽管其并不代表火炮的发展方向,但在摧毁坚固的堡垒和地下工事时却发挥了奇效。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想要依托坚固堡垒固守待变的设想,在重炮面前并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