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璀璨的诗坛,固然因为李白、杜甫、王维等闪耀的明珠而令人高山仰止。

但它最壮丽、最迷人的,却是无人不可诗、无事不可写,是英才辈出、交相辉映的动人。

彼时,有着恬静安逸的田园诗,有着豪情恣意的浪漫诗,有着忧国忧民的现实诗,也有着刚勇赤诚的豪侠诗,更有着雄浑壮阔的边塞诗。

在这个春和景明的春日,分享一首“清淡似浩然,空灵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昚虚《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刘昚(shèn)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

他生平资料很少,留存下来的诗作也只有十余首,水平却都不低,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阙题》。

“阙”字同“缺”,意为缺少题目。刘昚虚并没有诗集流传,这首诗记载于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辑录时就没有题目,后来《全唐诗》将其录入时,只好按上了"阙题"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考证,刘昚虚20岁便中了进士,22岁得中吏部宏词科,成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虽然起步不低,但他或许志不在此,一生只做了几个低品小官。

《唐才子传》中称他“脱略势利,啸傲风尘”,因此壮年便辞官归隐,悠游于山水之间,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诗人相互唱和。

相传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县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被其秀美的山水和淳厚的民风所吸引,在此地定居,构筑深柳读书堂,著书自娱。这首诗便是写于此地,原题或可能是《归桃源乡》。

诗中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寻访山间幽居的友人,充满了空间感,仿佛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清新自然、逸趣横生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画面从一条悠长静谧的山间小路开启,它遥遥地伸向白云深处,仿佛将小路尽头之外,隔断在红尘俗世之外。

山路之畔,是一道曲折的溪水,碧色水流淙淙,仿佛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浓翠的春色。

既是春暖花开之时,显而易见可以想象到,路边河畔都是繁花烂漫、芳草茵茵。

开篇的画面,因道路与小溪的形态而拉长。同时,这一切都是鲜活的、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无论是从视觉还是从感觉,眼前一切仿佛都是无穷无尽的,沿路行去,似乎连春色也变得悠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三四句的视角紧接上文,将目光聚焦在那一溪春水之上。

水上不时有落花飘过,缓缓地流向远方,同时也将馥郁的芳香带向远方。

一个“随”字,赋予了“落花”人的姿态,仿佛花也温柔多情,依偎在流水的怀抱中。

落花在诗人们眼中,往往代表着春的消逝,也隐喻着时光的流逝,因此写落花时多有悲戚之语。

然而在刘昚虚的眼中,眼前的落花毫无萧瑟落寞之感,而是大自然中最平凡、最常见的事物。

这样的体验,正是诗人悠然自适、内心恬淡的映照,他以全身心去感受美好、珍惜美好,已经近乎出尘了。

无怪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中称这两句诗为“天籁”,而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赞其“有禅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一路闲庭信步,一路玩赏春光,逐渐走入山林深处,走进少有人至的幽僻之境。

然而蜿蜒的山路尽头,却出现了一个绿柳掩映的院子,也正是诗人的目的地。

那朴素的院门,因为很少有人来访,便日日闲置着,没什么被叩响的机会。

院内种了许多柳树,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曳,主人读书的屋舍便深藏在柳影之中。

主人住在这样的地方,却不是因为沉迷春光,而是为了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下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主人的形象,却在清灵美妙的重重景物描绘后,以“读书堂”三字形成巨大的反差,将一个出尘脱俗的学者形象烘托了出来,令人想到张可久笔下“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山中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阳光穿过山林中繁茂的树枝洒落下来,形成了无数斑驳的影子,即使是白天也并不觉得明亮刺眼。

偶有光斑洒落在人的衣裳上,也只是一片清幽的光亮,令人感到安逸和舒适。

诗人依然没有写人,也没有写自己与主人的交往,而是仍将目光落在了别墅之外。

诗到此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余韵悠长,有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通篇皆景语,但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诗人清丽婉转、自然流畅的文字背后,在他的笔尖勾勒出的情韵和意境之外,不知道你读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在细细品味此诗之时,我仿佛随着诗人的脚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将目光从小路看向了溪水,看向了柴门,看向了柳树和小屋,看向了主人读书的身影。

然而诗人终究没有进去,而是转身看向天空和树梢,最后在斑驳的光影中看向自己。

这一路风景不也正像人生吗?人间有许多美好,我们只有保持着悠然的心态,才能真正看到、感受到。

而如何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呢?唯有读书学习,提升自我观照与感知能力,开阔心境、沉淀自我。

若只向繁华富贵之处汲汲营营,那便永远也体味不到诗中妙境了。

#春日生活打卡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