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北五省会馆,位于黑桥东,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的旅镇客商在镇江建立的会馆,南至登云路,北至铁路,长287米,宽2.5米。现房屋全无,仅存北五省会馆巷的巷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山碑林《修复京江北五省会馆纪略》碑刻记载:

清康熙年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的旅镇客商在镇江建立了会馆,规模很大,规章制度完善。后由于战乱,该馆被毁,馆址为流民强占,甚至有人将此地摆放“浮厝”。“浮厝”也叫丘子,是中国古代丧葬处理方式中的一种,就是用砖头或者石块把棺木的四角垫高,离地大约三尺,暂时不入土安葬。中国有句俗语叫入土为安,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殊的丧葬方式呢?其实这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其本意是为了让家人或者后代在以后可以通过不破土刨坟的方式,让死者更容易被迁葬。

客居镇江的北五省地区的客商为了夺回地产,动用了会馆的社会精英“同乡诸君子周谘”等,通过“博访,搜得契据底簿一本”。这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可能靠着自己所接触的平台,拉关系走后门,巴结讨好行贿,终于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结果“遂一清厘”,并“碑坊记载北五省会馆界址”,夺回了北五省会馆的宅基地。同乡“梁效颜等公议酌提货厘”,终于恢复了北五省会馆的建筑,“重建瓦房五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北五省会馆的建筑会馆,在功能上不仅仅是为了给本地区商人提供食宿,更重要的是在异乡建立起来的会馆,给游子精神上的抚慰,其作用远远超过具体的食宿功能。通过建造会馆,地域文化从本土成功地延伸到了异地镇江,尤其在明清以来,社会变迁剧烈,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受到极大打击。在小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伦理道德容易被人舍弃,彼此为了谋利,可以肆意妄为。因此,许多会馆都把“崇乡谊,敦信义”作为建馆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湘潭北五省会馆 图:张峥嵘 提供

北五省的行商是怎样来到镇江的呢?

明末清初,来镇的外商,大量收购北方土产,简称北货。北货是河南、河北、山东和皖北等广大地区的土产和农村副业产品,有豆饼、芝麻、金针菜、花生、生油、麻油等20余种,很大数量是由镇江出口,销售到香港、南洋、日本和欧美诸国。在镇江成为通商口岸后,五十多年间,北货业一直带动着进出口行业形成如火如荼的交流业务。

而此时,国内南方广潮客商也带着糖和南方杂货接踵而至镇江,如檀香、胡椒、苏木、桂圆、荔枝、茴香等。他们推销糖与南货,然后带走北货。又有北方较大客商和漕运粮船合伙经营,利用漕运粮船可免征税厘,于放空南下时顺带北方土特产到镇江南运。于是,镇江就成为糖、南杂货和北杂货互换贸易的中心。北货来源很广,主要由北五省的客商沿北运河直驱镇江;也有的由河北、皖北经淮河渡洪泽湖,再取道北运河向镇江集中。而南货也或由海轮直运镇江,或经上海过载江轮而来。因此,镇江南北货物交流,十分繁盛。1906年前后,北货年销量合纹银2000万两,其中出口占50%以上;糖年销量达27000余万斤,其中国糖占54%。在鼎盛时期的20多年间,除了直接经营门市的20多家以及专营代客买卖的很多行家不计外,其兼营糖、北货的大行栈,资本在白银10万两以上的达30余家。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购销两旺的北货商人,为了业务与精神抚慰的需要,在镇江建立“北五省会馆”就成为了水到渠成的选择。

北五省会馆还称关圣殿,馆内祭奉关帝,寓意忠义诚信和刚不可欺。在北五省会馆中,乡音如旧,出入有依,客居他乡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情,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慰藉。在流寓同乡人中营造一个乡土氛围的环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会,既可以彼此鼓舞,共同进步,又可以不断温习镇江较为优良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以为立身立业求利之本心。

当下的镇江,会馆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现存的大多数会馆虽已面目全非,但部分建筑的风貌和格局仍依稀可见,怎样再去找回旧时的乡音乡色?这可能是留给我们大家的一个课题。

来源:作者授权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