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科普博主

除了每天给大家写稿外

最开心的事情

就是看大家的评论

你们的留言非常精彩

但是!

求求各位了

救救孩子吧

作为一个强迫症的重症患者

我真的忍不有些网友的

先直接来一道改错题

请找出下句中的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能看出来吧

那个“在”字错了错了

应该是“再”!

“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用

如:再继续;再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就没有“再次重复的意思”

而是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

就应该用“在”

还有“那”和“哪”

两个字的读音都不一样呀

“那”是第四声去声[nà]

“哪”是第三声上声[nǎ]

表示疑问是使用

有些人说是输入法的问题

但这个锅输入法不想背

最大的可能性是

你的错误习惯被输入法“记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一组错误率贼高的字

三个de

“的”、“地”、“得”

很多人为了打字图方便

已经懒得区分这三个字了

特别是“得”,几乎都被“的”取代了

比如:干的漂亮;跳的很高;睡的太晚

都!是!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个三个de还闹过一个大笑话

23年新生开学的时候

某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出现了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十分震惊

纷纷去该校官方视频号下去留言

结果官方的回应中

依旧出现了错别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复中将“开心地”写成了“开心的”

调整一下语序应该是:

“那我们九月在巢院开心地见面啦”

“的”后接名词

“地”后接动词

“得”后接形容词

见面是动作,所以是动词,前面用“地”

虽然最后重新印刷

寄出了新的录取通知书

但学校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错别字的影响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不是网友故意要“咬文嚼字”

而是学校本身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需要在文化领域起带头作用

除了学校外

还有一些官方媒体

也需要重视自身的影响

否则也会闹出“丢人”的事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11年

故宫博物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

感谢警方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

照片中的锦旗上赫然写着

“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其中的“撼”明显是错别字

应该是“捍卫”的“捍”才对

从而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对此,故宫相关负责人表示

使用“撼”字不但没错

而且显得厚重

“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

‘撼’字使用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解释,社会各界并不买账

更有汉语专家说:

“出这样的错误,很可笑;

可是出了错之后还不认错,很可耻。

昨天,我替故宫难堪;

今天,我更替故宫难堪。”

像类似的错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看看下面这两组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问你能分辨出哪个是正确的写法吗?

没错,左边一列才是正确的写法

再比如:是“待着”还是“呆着”

是“待一会儿”还是“呆一会儿”

这两种在输入法上都可以打出来

但很明显后者是错的

但几乎90%的人都用着“呆着”

这样的例子很多:

括号中的红字为正确写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便提一句

把“视频”打成“视屏”的也大有人在

“视频”是点开会动的画面

而“视屏”指的则是“可幕”

是不会动的那块玻璃

而且这两个字的读音也是不同的

频是前鼻音[pín]

屏是后鼻音[píng]

依稀记得小时候因为写错这两个字

被老师罚抄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我们都曾

为对的知识付出过时间和精力

因此就更应该坚持规范用字

有人或许会问

在网络流行语漫天飞的今天

我们坚持规范用字还有意义吗?

比如荨麻疹的荨,本来是念qián

由于念错的人实在太多

就变成了荨(xún)麻疹

是不是只要错的人足够多

我们就不用在乎对错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先生

曾在《咬文嚼字》一书中给过我们答案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

它的两边还有堤岸

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

它是社会公器

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

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

也就是说,正确使用文字

是我们确保能顺利交流的关键

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但正确使用规范字

是避免被误解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