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侦破难在哪?如今的科技是否真的万能?在54岁的俞雄辉看来,科技给刑侦工作增加了速度,但要抓捕真凶,尤其是陈年旧案,靠的还是“不言放弃的韧劲和嫉恶如仇的轴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俞雄辉。受访者供图

青浦“一号命案”告破

与各类命案积案打交道,是俞雄辉的日常工作,涉案嫌疑人少则十几年,多则近三十年在逃。案件多发生于1990年代,彼时“工作思路、信息采集有其时代局限性”,虽穷尽各种手段也未能破案。如今,随着刑侦技术逐渐发展,俞雄辉再次聚焦陈年命案,抓捕真凶。

2015年夏,俞雄辉初到青浦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时年46岁的他,看着眼前卷帙浩繁的案宗。他知道,这些资料背后,蕴藏的是一起起杀人命案,以及一个个在逃嫌疑人。对于久侦不破的重点案件他开始潜心钻研案卷材料,反复走访相关人证,梳理案件中的蛛丝马迹,积极对接新技术新手段反复印证。

青浦“一号命案”进入他的视野。1990年6月,家住青浦县的妇女卓某和她3个月大的孩子,在自己家中遇害。16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忠像人间蒸发一样,再无踪迹。

案发时,俞雄辉还在青浦一所小学当教师,平静的小镇发生如此恶性的案件,街头巷尾,聊起此事,无不惊诧。

接手此案时,俞雄辉手里只有王某忠16岁时的模糊影像。经分析研判,俞雄辉和同事们锁定了与王某忠相似度较高100名嫌疑人。“这个‘较高’要打个引号,20多年过去,王某忠的样貌已经完全变化,侦查难度很大。”俞雄辉说。

经过外围走访、分析排查、系统筛查,最终梳理出16名年龄、外貌相似程度较高的人员,提请属地公安机关协助。三天后传来消息,疑似人“徐涛”,户籍于2016年3月从新疆奎屯市迁移至安徽省宁国市,身份存疑。

想尽方法采到了“徐涛”的血液样本后,俞雄辉和同事们便送去与王某忠的父母进行生物物证对比。

“对比成功了,就是王某忠。”2018年3月的某天中午,刚躺下午休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俞雄辉接到电话,激动得猛然坐起。

时间就是破案的生命线,历经28年的命案也是如此。俞雄辉整装出发,到宁国后,无法锁定王某忠具体位置,最终决定以车找人。次日,天蒙蒙亮,俞雄辉开始盯车,分布四个点守车。“说来赶巧,守车途中,一名保洁阿姨告知了车主所在的具体楼层。”俞雄辉说。

但他们并不敢贸然进家逮人,再次逃跑可能又是28年。俞雄辉决定,必须看到人才能行动。一直到早上11点多,王某忠才下来开车,俞雄辉和同事们立马上前将其抓获,正是王某忠。

28年的命案顺利告破,凝聚着“老俞头”无数次案卷翻阅和上百次奔赴全国各地实地排查的心血;一个个疑似人员的排除、侦查视线的逐渐聚集,刻画着他一步步扎实而坚定的脚步。

而这只是俞雄辉经手未破命案积案中的一起,无数材料卷宗经他的手中走过,变成了一份份铁一般的证据,化成了一件件命案的终结,一个个案件的最终侦破,无不记录着他无数次辗转各地的身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工作记录也凝聚着他为此付出的无数心血。

和年轻人与时俱进

刑侦支队的年轻人们都喜欢称呼俞雄辉为“老俞头”。在同事眼中俞雄辉代表的就是一种刑侦精神,锲而不舍、嫉恶如仇、雷厉风行。

走南闯北,故事很多,经验更多。俞雄辉喜欢把这些故事和年轻同事分享。“老的和小的搭配,把办案经验传授给他们,公安的精神、技巧才能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从小年轻身上学习一点新科技,与时俱进。”

本报记者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