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一口锅到一家店,7年换了四次店面,临沂小哥在日照“扎下了根”

夹油条、盛豆脑、打豆浆,妻子招呼着来店的客人,徐君娴熟地切面、打水、拉面、下锅,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这时夫妻间不怎么说话,却又协调配合,六十多平方米的早餐店内座无虚席,门外还排起了队。

17年前,血气方刚的徐君不会想到,如今在日照,能有自己的“小家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从五六公里外赶来

有人仅打车就花了20多元

“滴滴滴……”闹铃响,凌晨3点,微光透过一扇窗,洗脸声打破凌晨的寂静。

永利豆浆早餐店内。望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儿后,老板徐君着手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

泡发、清洗、磨浆、煮浆。

磨豆浆,是徐君早起后首先要准备的,一盆盆黄豆,一桶桶豆浆,香飘四溢;内脂点浆,桶内墩脑,5分钟后,鲜嫩可口的豆腐脑准备妥当。煮鸡蛋、拌小菜,徐君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3点50分,妻子听到声响,过来帮忙。徐君拿出头天晚上发好的面团,剁馅、揉面,准备包大蒸包。

“你咋不叫醒我,耽误这么多时间。”妻子有点埋怨。

“想让你多睡会儿,昨晚孩子闹腾太晚了。”徐君抬头看看妻子,两人相视一笑,1个小时后,一笼笼蒸包热气腾腾出锅。

滋拉滋拉……每天早上5点左右,徐君要先炸“大客户”预定的400多根油条——头一天晚上,19家批发客户各自把预定好的数量发给了他,炸好打包之后,有的“大客户”自己取,有的需要徐君送上门。

晨光初上,顾客到店,结伴而来,络绎不绝。

“两根油条,一碗豆浆,打包带走。”“老板,来碗豆腐脑,一个鸡蛋,加根油条。”

“还需要啥不?加辣不……7元,里面坐。”

大部分是老客,也有新客,有的客人特意从五六公里外的大润发附近赶来,还有的打车来,车费就花了20多元。

夹油条、盛豆脑、打豆浆,妻子招呼着来店的客人,徐君娴熟地切面、打水、拉面、下锅,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这时夫妻间不怎么说话,却配合默契,早餐店内6张桌子座无虚席,店外还排起了队。

油炸声、招呼声、到账提示声,不绝于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一口锅到一家店,7年换了四次店面

徐君在日照扎住了根

17年前,血气方刚的徐君不会想到,如今在日照,能有自己的“小家业”。

2007年,26岁的徐君离开老家临沂莒南,到江苏常州的一家快餐店务工,吃苦上进的他,边工作边学会了炸油条这门手艺。一年半的时间,不断努力,却挣不了多少钱,于是,他就辞职回家了。此后,徐君当过保安、建筑工。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出一条路,徐君心中创业的“小火苗”越烧越旺。

2009年5月1日,徐君来到日照,被这座美丽的城市和舒适的生活节奏深深吸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日照大学城附近的新合村,烧烤店、拉面馆、快餐店等很多小吃店开在这里,大学生和务工人员都常来光顾。

这让一心想创业的徐君看到了商机。

租房问题、资金问题、创业会不会失败,他考虑了很多,但这些都没有“吓退”他。

没有资金?向身边亲戚借了1万元;没有自己的门面房?就找烧烤店合租。

烧烤店门外支了一口锅——每天上午10点30分前收工,雇了一名大学生帮忙,28岁的徐君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炸油条。

色泽金黄,咬上一口,松软酥脆,香气扑鼻,徐君做的油条瞬间成了最火热的早餐,每天早晨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一股混杂着油烟的热气扑面而来,汗水顺着脸颊一直流进衣服里,白色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徐君习以为常。

日复一日的披星戴月,年复一年的久经“烤”验,虽然每天都很累,他却很满足。第一个月,他赚了2000元左右,当年,就把借的钱全还上了。

就这样,徐君在门口“站了”两年时间,期间换了三次“店面”。

2011年春节刚过,“徐君小吃”开门纳客,徐君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面——二十几平方米,外面6张桌子,里面5张桌子,雇了3名大学生,不变的是源源不断的客人。每天60斤高筋面,40多锅,近一千根油条,包子100多个,豆浆100碗,豆腐脑80多碗。

2016年9月,新合村准备拆迁,徐君再次换店面至今——儒风海韵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手揣面20分钟、切面宽度匀称、下锅油温七分热

好吃的秘诀拿捏在“手心里”

“师傅,给你介绍个在大学城卖麻辣香锅的,一会过去找你。”3月10日,通过微信,徐君收到徒弟李小龙新介绍的客户信息。

徒弟李小龙目前在山海天也开了一家早餐店,认识徐君前,在新合村卖烧烤,紧挨着徐君摊位。

“受季节性影响,我的烧烤每年只有两个月的旺季,看到师傅的店面,每天人气爆满,人多时得排队30多分钟。”李小龙看在眼里,满是羡慕。

看到徐君的油条生意这么好,期间也有新开的五六家小吃店学着卖油条,但“徐君小吃”始终独占鳌头。

文泽园,秦楼农超,大学城麻辣烫,山体食堂……慢慢地,徐君的手艺也被周边商铺熟知,纷纷过来批发采购,成了徐君的“大客户”。

来找徐君拜师的自然也不少,有老家菏泽的大学生,有到日照旅游的游客,有送学生的外地家长,有临沂老乡,有东北小伙……有的慕名而来,还有的尝过之后想跟着学的。有人劝说徐君不要“太实诚”,他只是憨憨一笑,依然“来者不拒”。

李小龙就是十几个徒弟中的一个,经过李小龙的“软磨硬泡”,徐君最终同意教他。

“好吃的秘诀是什么?”在一次与师傅徐君的交流过程中,李小龙满脸期待。

“精心挑选每一份原材料,严把制作中每一道工序,每一份付出都是好吃的关键!”徐君说着,就给徒弟上手展示了起来。

新鲜的蔬菜、超市采购的前腿肉,徐君必须亲自看着加工;无铝泡打粉、机器和面不能超3分钟、上手揣面20分钟、醒面36小时、切面宽度匀称、打水中间位置、下锅油温七分热……看似很平常的操作步骤,好吃的秘诀都拿捏在徐君的“手心里”。

中午12点30分,收拾完卫生,徐君一家人坐在桌子旁吃饭。

三岁的儿子子赫起身,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煎饼,塞到饭桌旁正打瞌睡的爸爸手中。

徐君微微睁开眼,看着吃成“小花猫”的儿子,这一刻,所有的累都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