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一学科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它可以说从我们青涩的踏进校园到成熟的走进社会的这段时间里一直陪伴我们左右。

而我们的语文课本教材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悄悄的发生变化,甚至我们小时候经常要求“背诵全文”的那些课文,现如今已经很难在书本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而在人生最为关键的考试之一——高考中,语文的难度也是十分巨大的,阅读理解和作为都是一名学生长期文学积累的一种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随着现在语文课程的改革,许多学生都在网络上吐槽语文越学越难,学生学习语文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有一位专家却站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高考语文的最终目的要让15%的学生做不完”

到底是哪位专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呢?他说这句话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开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随时随地的不断学习

说这句话的专家名叫温儒敏,这个名字或许大家都不是十分熟悉。但是笔者拿另外一个人对比相信大家就了解了他的重要性,他在高考语文的地位相当于“数学一霸”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军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而温儒敏和葛军一样是我国语文高考和教材审核的负责人之一,全国中小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和高考语文题型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核。

1946年温儒敏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不过自小温儒敏就十分聪明,在老师提问时总是率先回答。到了1964年,温儒敏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

当时的温儒敏自然知道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考上大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他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为了不浪费一点时间,常常想尽一切办法的汲取更多文化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大学四年的生活稍纵即逝,因为毕业成绩十分优异。他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政府机关担任秘书,面对这一份“铁饭碗”,温儒敏也没有因此放弃前进的想法。

在工作的七年时间里,他不仅认真完成组织和上级交代的各项工作。而且还利用空余时间继续补充自己的学识,到了1977年,温儒敏想要继续深造的愿望很快就到来了。

当时中央已经有消息说要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这让一直等待继续深造的温儒敏仿佛看到了一丝曙光。在之后的日子里,温儒敏想尽一切办法的准备研究生还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他就在第一批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杀出重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研究生,进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进行学习。

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后,温儒敏又勇攀高峰,完成研究生课程以后又获得了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从此,温儒敏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教书生涯。

在北京大学教书的几十年内,温儒敏的职位也在不断提升,从一开始的副教授逐渐到博士生导师最后成为了教育部任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编以及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主要编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正是因为这两个职位,使得他逐渐走向了人们的视野,也让他与语文高考有了藕断丝连的联系。

与高考语文的不解之缘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关系着全国千家万户的命运,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针。

而最为重要的是高考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和公平的阶级跨越方法,所以正是在这些种种原因的加持下,高考制度逐渐开始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嘴边,而每年的高考也成为了许多家庭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温儒敏说出:“高考语文的最终目的要让15%的学生做不完”,可谓是让许多即将面临高考的考生异常的惶恐。不过正当人们对于这句话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温儒敏站出来对自己的话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说一些媒体曲解了自己这句话的意思,使得许多家长产生了错误的解读。温儒敏认为,高考应该是国家进行选拔人才的考试,所以要设计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题来拉开考生之间的实力差距,所以说有15%考生做不完试卷是十分正常的。

不过温儒敏的这个解释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和他们理解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语文高考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程世和也曾经因为温儒敏做出一系列课程改革后,曾公开写了一封长达万字的公开信来表达自己对于课程改革的不满。

难度骤增的新课改

而人们当时也已经发现温儒敏参与课程改革以后,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他参与编辑的语文教材,足足增加了五十多篇古诗文,而且要求必背的古文也增加了整整五十多篇。突然增加如此多的背诵量,使得改革之后的高中生都开始抱怨语文压力大。

除了高中的语文难度增加以外,连负责启蒙的小学语文也提高到了“地狱”级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于比较难理解的《论语》竟然出现在了小学一年级的下册语文课本中,而且其中的内容竟然也要求全文进行背诵,这样晦涩难懂的课文不仅让刚刚学习知识的小朋友们一筹莫展,也让在旁边辅导的老师家长接连叹气。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让程世和在这封公开信中公开表示:高中七十多篇必备古诗文,负责编辑和审核的教授们你们背过了吗?新教材的整体思想就是突出死记硬背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完全毫无关联,如果语文只是单纯的依靠死记硬背,那么语文的活力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其实对于两位专家的观点,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不可否定的是两位专家都是为了我国教育事业而考虑的。

温儒敏的观点或许在一些家长的眼中有一些偏激,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高考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国家的人才选拔考试,为的就是让人才前往符合他们的院校。

而程世和的观点也是十分明确,不过他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从硬学变成乐学,让学生不被沉重的学业负担而压得失去思想、失去活力。这也是我们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理念。

不过万事不能面面俱到,面对问题有争议是好的,毕竟有争议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各位对于两位专家的看法有什么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