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德国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战火结束,战争结束后对德国进行了罪行处置,在策划之余,人们无不思考,为什么面积只有55万平方公里的德国,却走上了挑战世界的道路,而且还和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僵持长达6年之久。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国家敢于对全世界宣战?

忍辱负重的10年

但是作为后发的帝国,在世界殖民浪潮中,是德国作为一个迟到者,世界大部分的利益都已经被英法帝国所瓜分,而德国与法国作为死敌,又在殖民利益上是对手,于是德法展开了军事对抗。德国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意大利王国组成了三国同盟,而英法俄组成了三国协约,最终1914年一战爆发,德国在战争中被迫选择了停战,英法为了制裁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这份条约也最终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割让了1/8的领土给了邻国,军队被限制了10万规模,并且德法边境的莱茵河地区被设立了非军事区,德军军队禁止进入,最终德国还要支付给英法美等国269亿的战争赔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本身就处在崩溃边缘的德国社会,变得更加危险,1918年德国帝国政府宣布停战后,即刻就爆发了工人阶级革命,德国王公贵族大量流亡,整个德国陷入了混乱。

新政府组建了共和国班底,但是由于缺乏对国家的控制力,并且自身无法对革命者进行镇压,于是便于军队保守派合作,军队以自由军团的名义帮助新政府进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镇压。一时间德国都爆发了激烈的枪战,很快革命便被镇压,德国进入了魏玛时期。

1918年,曾参与过一战德法战线的普通士兵希特勒回到了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在途中他看到了自由军团镇压革命派的情景,在回到军营后,他对德国的战败表达了愤恨,之后军队将他派往了当地的一个小党派担任观察员,而希特勒在这个党内反而活动了大量追随者,这便是纳粹党的开端。

德国纳粹党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极右翼民族主义党派,主要论点就是反思战争为何失败,我们应该如何打赢下一场战争。这很符合当时德国民众的胃口,政治与经济的混乱,国家地位的下跌,都深刻影响到了德国百姓的生活,高额的通货膨胀导致人民手中的货币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当一枚鸡蛋涨价到了几百万马克的时候,一片面包要50万马克,这已经促使整个社会不得不转向一个激进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法国又以德国不按时交付赔款为由,强行与比利时派兵占领了德国西部的鲁尔工业区与当地的萨尔煤矿,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是,法国的这次贸然出兵,不仅让德国全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还严重威胁了英美在德国的利益与政策规划,在美英的双重压力下,法国不但失去了在德国赔偿事务上的主导权,而且也失去了干涉德国事务的主动权。法国也明白在下一场战争中法国无法离开英国的援助的,因此在鲁尔危机后法国便再也不敢独自干涉德国事务了,在对德外交上跟随英国展开亲密接触。

1923年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想效仿墨索里尼组建新的政府,但是他遭到了当地军队的镇压,这导致希特勒开始了选举斗争路线。

最终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下,纳粹党获得了大量选票,并与当时军队控制的德国政府达成合作,希特勒于1933年被任命为了国家总理,至此开始了纳粹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时地利人和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拉拢军队,开始了秘密的扩军,而这点很明显已经违反了《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但是当时英法刚渡过经济危机自身也是很难自保,俄国又成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这就导致英法无暇对德国展开制裁,只能以绥靖政策,满足德国的胃口从而安抚德国。

不断尝到甜头的德国,胃口越来越大,军队也不断的改革和训练,德国在此也诞生了很多卓越的军事理念。

通过一战的经历让法国认识到要想打败德国,但以法国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行的,因此法国必须得借助英美的力量,由于《凡尔赛条约》严重削弱德国,所以问题就出现了,英法美同为协约国,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英法联合,首先是德国在海上和陆上都严重威胁了英法的利益,所以英法才得以联合,而一战之后法国希望是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霸主,而英美的则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法国希望彻底的削弱德国,击败德国,把德国打回分裂状态,而英美则希望德国依然以一个大国存在于欧洲,以牵制法国在大陆独大的状态

由于德国的一切都是为了战争而服务,所以德国的军事异常发达,1936年德国通过公投,吞并了整个奥地利,1938年又在慕尼黑协定下,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控制权,随后又突然带兵吞并了捷克,这都没有遭到英法的强烈抵制,就这样德国开始把目标放在了波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1918年德国投降和俄国革命的原因,英法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恢复了波兰,而波兰通过战争获得了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部分地区,又根据《凡尔赛条约》,从德国拿走了东部的大片领土,其中为了让波兰有港口,将但泽市交由波兰控制,这导致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今加里宁格勒)成为了不相连状态,这让德国非常气愤。

1939年德国与苏联达成协议,并于9月1日,德国发起了对波战争,苏联顺势从东面夹击波兰,最终波兰投降。英法出于对波兰的利益保障,对德国宣战。虽然英法与德国进行了宣战,但是却没有任何积极的战争意图,法国只是简单的派遣了部分部队越过德法边境占领了一些村子。英法认为,德国的军事在1919年被制裁后,短期内无法组建起能与英法对抗的部队,法国更是认为,只要法军一动员,德国就会兵败如山倒,因此英法向祸水东引,让德国将战争转移到苏联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英法在向西线等待德国东进之时,意想不到的是1940年德军为了保护自己在挪威的铁矿运输线,在挪威前国防部长吉斯林的引路下,发动了威瑟堡行动,对丹麦和挪威发起了袭击,并很快占领的丹麦与挪威两地。

1940年6月与法国和英国长达了1年的静坐战之余,德国对荷兰,比利时发动了突袭,英法得知德国进入比利时后,就高傲的认为德国还和一战时期一样,会被英法联军以装备和人数优势给阻拦下来,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德国采取了更加大胆和更加先进的战术,先是派兵空降荷兰首都,又空降到了比利时的要塞,这种特种打击对保守与弱小的荷兰比利时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然后德军的装甲部队又兵分两路,其中一支小部队越过了当时英法与马奇诺防线之间的阿登地区,成功绕道了联军背后,包围了英法联军主力。

随着德国对英法进行了合围,英国为了保存兵力,带兵向敦刻尔克前进,企图回防本土,但是这导致比利时和法国军队得知盟友先跑了,就立马失去战斗意志,比利时国王向德国投降,荷兰王室流亡英国,而法国政府本身就政局不稳定,而且士气低迷,得知前线失败后,即刻失去了战斗意志,与德国寻求和谈,德国占领了整个法国北部与沿海地区,在南部成立了维希合作政府。

仅仅1个月时间德军就拿下了整个西欧大陆,只有英国孤悬海外,孤军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尔干半岛的问题更是复杂,随着奥匈帝国解体后,巴尔干从1919年就开始了不断内战,最终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王国与希腊这几个国家互相敌对的状态,虽然在当时为了稳定当地安全,形成了小协约国,但是由于各国民族与领土问题不断,最终还是不得不解散了该联盟

随着英法抛弃了捷克,德国在巴尔干的话语权开始增加,通过两次维也纳仲裁,成为了巴尔干地区的仲裁者,1940年,南斯拉夫王国倒向德国,但其内阁政府更倾向于英法,再加上意大利与希腊的战争中表现不佳,德国于1940年末,为了巴尔干地区的稳定,进军南斯拉夫和希腊,也是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了战争,至此除了一些中立国家外,只有英国和苏联还未被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扩张的过快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军队数量庞大,供应量就会激增,而占领地区的广阔,所需的治安经历也会增加。

1941年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与英国在地中海南部展开激战,随即被英国击败,德国被迫派兵增援,但是由于补给线问题,德国在北非的作战也出现了停顿。

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海军细数被拆解,导致德国的沿海时刻处于潜在的登陆场。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战争,由于苏联当时糟糕的政策与政治斗争激烈,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贸然入侵芬兰,最终导致大量部队损失殆尽,最终导致德国入侵苏联之际,苏联完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德国只用了三个月就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片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轰然倒塌的帝国

德国1941年由于战前准备不足,再加上苏联更好赶上了寒冷的冬季,德军在莫斯科的战斗变得艰难起来,最终德国没有如愿拿下莫斯科。在1942年-1943年期间的战斗中德军的战术问题也不断的出现,后勤与后备人员的不足也暴露出来。

1943年德国才宣布进入总动员,但是由于德国害怕总动员造成社会恐慌,也就一直拖到了1943年底才正式开始动员计划。

1944年德国面临三线作战的问题,东部苏军的压力,南部意大利地区的压力与西部英国的压力都是德国迫切关注的地方,而德国的国力上限也开始暴露出来,大量的军备支出,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这些大部分都是来自德国占领地区的搜刮,随着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德国逐渐的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从而导致资源不足,比如德国依赖石油进口,1944年罗马尼亚叛变后,德国就失去了罗马尼亚这个主要的石油来源。

最终在三线的压力下,柏林被苏军攻克,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身亡,德国宣布的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德国的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方面是对一战失败后对西方秩序的不服气,另一方面就是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渴望。

而德国在战争初期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一方面是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混乱,另一方面是对德国的认知威胁不足,从而轻敌导致被德国抓住了漏洞。

绥靖政策是英法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德国保障的措施,殊不知德国每一次成功都会进一步加深其认为英法软弱的现实。最终只是让国际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壮大了德国对欧洲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