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地域性,一个地方衍生一种文化,如果跳出了地域性来谈论文化,本身就是不客观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地域性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谈论文化才有意义。反之,抛开地域性来谈论文化,就是一种偏见,而不是所谓的公正客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事件,不同的人自然也有不同的认识,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一代妖后》就是一部站在香港导演的立场之上去看待的某一段历史或者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本片的导演是李翰祥,是一个典型的香港导演,在他的眼中,慈禧作为清王朝最后一个太后以及实际掌权者,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面孔,看看本片或许也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代妖后》讲述的是慈禧的故事,本片的重点却没有单纯去刻画慈禧这个人物,而是从不同的几个人物印象中逐渐的勾勒出来慈禧这个普通人并不熟悉的历史人物。要确立慈禧这个历史人物,李翰祥导演采用了几种不同的视角,分别是东宫皇后,同治皇帝,慈禧的宠爱太监安德海以及普通的宫女桂莲等人。这些人的视角之下,慈禧作为一个本来与大家相距甚远的历史人物,便一点一点的走进观众们的视线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李翰祥导演对于慈禧的描述多来源于民间传说以及各类地摊文学的野史记载,至于说慈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结论,我们所熟悉的对于慈禧的描述,仅仅是一个被评价或者是盖棺定论的一个历史人物而已,因为没有太多的官方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也就众说纷纭了,因此,李翰祥导演正是借用这样的逻辑来演绎自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宫皇后看来,慈禧是一个可以跟自己同仇敌忾的姐妹,东宫皇后对于慈禧的纵容本身也注定了自己的悲剧。阴谋论也是大家对于历史的一种普遍的看法,地摊文学看来,深宫内院自然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宫廷斗争的,而《甄嬛传》,《延禧攻略》的火爆也是印证了观众们对于这样的设定的一种认可,因为这确实是符合观众们对于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猎奇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东宫皇后对于慈禧的纵容,最终导致了慈禧能在清王朝的末期成长为一个权势滔天的女人,而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之后,自然是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的,于是,这个曾经压着自己一头的人,就成了慈禧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最终,东宫皇后一命呜呼,而造成她最终结局的,也是因为她对与慈禧的信任,反过来说,慈禧在东宫皇后这个角色中获得的是多疑,丢掉的是信任,因为没有了良知,自然也没有信任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同治皇帝,慈禧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台前的工具,因为要找一个利于自己控制的代理人,慈禧自然是需要让同治皇帝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的,一旦同治皇帝想要逃脱出来这个牢笼,那么身后的暴风雨就会来袭。同治皇帝死于花柳病,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年少无知,而他的年少无知本身来自于对慈禧的逆反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德海与慈禧的关系被本片的导演定义为一种变态的依赖,这也符合了香港导演对于历史的一种态度,不论是不是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只要是用娱乐化的方式去解构,那么任何时间的历史也都能解释的清楚,这是香港导演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历史的一种普遍态度。也就是香港电影在七十年代左右对于古装影片,普遍采取的猎奇的角度去诠释,他们并不在意古装影片所承载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这样的故事如何跟现实中人们的喜好结合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那些在七十年代被讲述的故事,不论是来自聊斋志异,还是别的什么小说秘史,本质上满足的不过是香港人当时的恶趣味,指望着香港导演对于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思索,显然是不明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桂莲不过是将自己与慈禧本身做一个对比,桂莲的存在印证了慈禧所在的时代对于一个普通的女人用封建礼教进行的压制,桂莲从一个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姑娘,逐渐的沦落为一个烟花女子,她的转变不过是因为权势一次小小的任性,即使是获得了同治皇帝的垂青,但是对于慈禧来说,她依旧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件,同治皇帝也没有能力为了一个女人而跟自己的母亲相抗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些人物勾勒下来的慈禧,最终也在本片快要结尾的时候进入到了角色的塑造高峰,通过对于同治皇帝的皇后进行虐杀,慈禧丑恶的人物形象一下子鲜明了,这个角色如果前面大部分时间都是模糊的话,那么在这一刻,它变得无比清晰,正因为之前的温吞,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冲击感才会越发的强烈,但是李翰祥导演可能并没有完全的统筹能力,前面部分的对于慈禧本人的描述并没有起到固定角色性格的作用,反倒是分化了观众的注意力,当零散的故事撑不起主要角色的树立的时候,最后就会让这个角色在灿烂中崩溃。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