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留给了后人太多的遐想和神思,“五霸”的身影、“七雄”的风采、“百家”的争鸣,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

但那段历史又是如此的遥远,使得今人只能窥探到这些留下诸多印记的“角色”,没人知道,在数千年的风沙中,究竟淹没了多少政权与个人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在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几位来自三汲公社的村民,在为修筑水库平整土地的时候,挖出了许多年代久远的瓦片,很快,考古专家到达现场,发掘行动也随之展开。

期间,一位农户上交的刻字巨石,更引起了专家的注意,也由此揭开了战国“第八雄”——中山国的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窝之间,惊现王陵

当年冬季,由陈应祺带领的考古队来到河北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在三汲公社(今平山县三汲乡)附近发现了数座大土丘。

经验告诉队员们,这些大土丘绝对是历史年代久远的古墓,但因为有“不主动发掘”的原则,所以就只进行了编号,录入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巧当时附近在进行水库的修建工作,帮忙的村民无意中来到了大土丘取土,他们哪知道,眼前荒草丛生的竟然是座千年古墓呢?

众人挖着挖着,就发现土层之下,有着许多用于建筑的大瓦片,可形式和图案都不像是当今时代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明情况的村民,连忙回到公社汇报了情况,公社负责人又联系到了考古队。

陈应祺一听是从大土丘挖到的,当即就带上工具抵达了现场,经过初步的观察,他判断那些瓦片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产物。

这个发现起码证明了,当时对土丘是历史遗迹的判断是正确的,陈应祺一边告诉村民要保护古迹,一边让工作人员进行整理和采样,等回去后做更细致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应祺

就在大家认为没有什么新发现的时候,围观的村民却讲起了一件有趣的往事。

原来,村子中有位名叫刘西梅的老人,他曾在三十多年前挖出过一块奇怪的巨石上面有刻画的痕迹,好像是文字,却没有人能看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应祺等人在听到有像文字一样的刻画痕迹时,瞬间就打起了精神,他们相互对视,心照不宣,绝对是重要文物!

于是一行人收拾好东西就前往了刘西梅家。

那是一块长度将近1米,形似一颗大冬瓜的土黄色石头,上面刻着十几个清晰,却又排列地歪歪扭扭的文字,陈应祺左看看右看看,最后也只能摇摇头,表示无法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自己不行,不代表别人不行啊,陈应祺随即拿出纸笔,一笔一划地将石头上的文字摹写了下来,然后写信寄给了在北京的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也很快给出了答复,他认定这块刻石同样也诞生于战国时期,上面的字体使用的是篆书,2行19字(另说20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学勤

至于内容,李先生也给出了他的初步理解,原文应该是“监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

翻译过来,就是有两个战国人,一个名叫“公乘得”,是国王钓鱼水塘的监管者,另一位叫“旧将曼”,是国王的守墓人,“丘”代表的就是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两个人不知是闲着无聊,还是职责要求,在2000年前,用石刻记录了自己的名字和工作,并与后世可能见到这块石头的“贤者”问候。

好像简短无意义的文字,对于考古专家来说,却是莫大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刻中提到“守丘”,那不就是大土丘嘛!不仅再次证明了那是古墓,还告诉了世人,这个墓是贵族墓葬,甚至是诸侯王的墓葬

河北自古被称为“燕赵之地”,主要就是因为战国时期,河北是燕国和赵国的主要领地,那么,这座大墓会是燕王或赵王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人员很快就否认了这个想法,因为无论是燕国的都城还是赵国的都城,都不在这附近,而这两国的王也没有理由在三汲公社这里挑选安葬地。

既然不是他们,战国时期还有谁能够有如此规模的墓葬?陈应祺等人开始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典籍中寻找起了线索。

终于,一个名叫“中山”的国家进入了众人的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零星记载,已见不凡

《左传》的记载里,中山国于公元前506年,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上,当时各诸侯国在昭陵举行会盟,但“中山不服”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名不见经传,却敢有着强硬的态度,它从何而来,又为何消失?学者和专家通过不断地努力,终于从有限的资料中,拼凑出了“中山国”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国的存在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14年到前296年,最初由一个名为鲜虞的少数民族建立,中山的国名来源也很直白,就是因为城池的中间有座山。

在不到两百年间,中山国经历三次灭国,三次复国,根据《战国策》“中山之地,方五百里”的记载,中山国的疆域也并不算大,并且还夹在赵国和燕国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与众人猜想的不同,看似会饱受欺凌的中山国,实际却国力强盛,甚至还当了许久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652年,中山国主动出击邢国,第二年又讨伐卫国,邢、卫皆无还手之力,最后还是齐桓公联合了宋、曹等数国,派出联军帮忙,才避免了他们的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连被晋、魏两国灭亡后,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通过20年的努力,成功在河北地区复国,定都灵寿,也就是发现古墓的平山市三汲县一带。

这里刚好位于赵国的腹部,眼看自己的领土被一刀分为了南北两部分,赵国心中那叫一个气,接连两年派兵征讨中山,结果都无功而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的中山国甚至还修筑起了长城,决心要和赵国抗争到底。根据记载,中山国在公元前323年进入鼎盛时期,有马车九千余乘,仅次于“战国七雄”那几个万乘之国。

中山公更是风光无两,信心满满,在当年和赵、韩、魏、燕的领导者共同称王,成为了七雄之外唯一的千乘诸侯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国在历史上也显得十分神秘,明明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思想方面却尊崇儒学,礼贤下士,颇有风范。

根据《史记》记载,中山国手工艺发达,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都十分高,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就对中山国神往已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可惜的是,郭沫若直到去世,也只是见到了从中山国墓葬中拓印的几张纹样。

公元前三世纪,著名的赵武灵王上位,赵国迎来高速发展,中山国也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前301年,赵军终于攻破灵寿,四年后,傀儡中山王王尚被废,自此国破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尾声

当年判断三汲古墓可能为中山王陵后,河北文物局很快就批准了对其进行抢救发掘。

不久后,1号墓被确认为中山王王厝的墓,虽然墓室和棺椁中早就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但考古人员还是从东西两个耳室中发现了大量文物,孤品、精品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王鼎

仅是1号墓和6号墓两处,就出土了近两万件文物,其中中山王鼎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铁足铜鼎、《兆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

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已经被渐渐摘下,“战国第八雄”的地位也成为了共识,一切的一切,其实都表明了中国人对历史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兆域图

参考文献:

【1】《战国策·秦策》

【2】《史记·货殖列传》

【3】《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

【4】《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