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包拯,中国历史有名的清官,是宋仁宗时期最受百姓爱戴的官员。在诸多传说与影视作品中,包拯是个大黑脸,而且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作为开封府尹,不仅能白断阳,为百姓主持公道;还能夜断阴,为死去的亡魂声张正义。“铡美案”、“真假状元”、“狸猫换太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所以老百姓私下称呼他为“包青天”。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曾担任过多个地方的父母官,并且在朝廷中也身居要职。由于包拯刚正不阿、爱民如子,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会深受百姓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他偶然的发现淮南转运使,张久可贩卖私盐。由于盐在古代是一种必需品,所以买盐的权利归皇帝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贩卖私盐有着巨大的利润可图,如若被发现那便是死罪。其实有很多官员,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张久可贩卖私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长久可在朝廷张久可颇有势力,大家都不愿去得罪他。可包拯不一样,他暗自收集证据,当证据齐全,他就上书向宋仁宗上书,弹劾张久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张久可贩卖私盐铁证如山,很快他就被皇帝摘走了乌纱帽,并且受到相应的惩罚。包拯身边的同僚们,都知道包拯十分清廉,但是没想到他竟敢在权贵面前“硬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此次的做法,给同僚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非常佩服包拯的为人,但不清楚包拯真的是大公无私,还是说因为张久可得罪了包拯。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责宋仁宗

很快发生的一件事令大家明白,包拯眼里真的是容不得半粒沙子。王逵曾担任转运使期间,利用各种理由剥削百姓钱财,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姓们活不下去了,无奈之下选择奋起反抗,但王逵却下令,将反抗之人通通抓入大牢,并施加酷刑,折磨致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丧命在王逵手中的百姓数不胜数,因为王逵与当朝宰相陈执中关系非常要好。而且宋仁宗也很喜欢王逵,处处护着他,因此朝堂之上没有人敢招惹王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包拯的同僚们,得知他弹劾王逵时,纷纷用“这人估计是个傻子吧”的眼神看待包拯。

大家都离包拯远远的,生怕包拯会牵连自己。因为宋仁宗的偏爱,王逵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但是包拯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继续弹劾王逵,连续六次上书,宋仁宗都不以理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一般官员上书一两次后,看到宋仁宗并不理睬自己就不会再上书了,甚至还会担心自己上书弹劾的举动会不会惹怒皇上。

然而包拯根本不会在意,皇上会不会迁怒于自己。他认为犯错之人,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朝会上,包拯再次上书弹劾王逵,并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指责宋仁宗:“陛下今天要是还不听劝告,继续使用这样的酷吏,那就是王逵这种奸臣的大幸,是我大宋百姓的不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拯此话一出,震惊了在场的所有大臣。他们在心里都为包拯竖起大拇指,没想到包拯这么勇猛。迫于舆论的压力,宋仁宗再也无法包庇王逵,将王逵罢官贬职。

包拯弹劾了许多贪官污吏,只要你犯错,不管多大的来头,他一定会秉公执法,直到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包拯任职期间,他始终将案件的真相吃透,保证公平公正。他从来不与别人同流合污,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他始终都会挺身而出。不管是官场上的官员,还是乡镇上的百姓,对于包拯都是敬佩有加。

“包青天”的真实面貌

包拯真实的外貌形象,与传说之中的大不相同,但不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包拯都是一个正义清廉的好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史》中记载包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在合肥包公祠内,有一幅刻有包拯画像的石碑。

画中的包拯皮肤白净、浓眉大眼,与古时儒学家的形象相似,这与我们印象中的包拯形象大相径庭。这其实是古人的传统是非观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唱戏时,“红脸”代表着忠贞、“白脸”代表着阴险狡诈、“黑脸”代表着正直无私。这样的扮相,不用向观众解释,大家就能判断出,哪个是忠臣,哪个是奸臣。

大孝子包拯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拯出生于泸州合肥(如今安徽合肥),一个官宦之家,毫无疑问,包拯走上了科考这条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的努力,包拯在28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并且在不久之后,被朝廷任命为建昌知县。

但是在受封官职时,包拯向朝廷申请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任职,理由是“父母在,不宜远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能离家近一些,就能在父母身边侍奉他们。但是朝廷并没有满足包拯的要求,在包拯心中,父母比什么都重要。无奈之下,他向朝廷提出辞官。

几年之后,包拯的父母相继离世。他就在父母的坟旁,盖了一间茅草屋住了三年。直到守丧期满,包拯还是不忍离开,犹豫不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包拯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包拯非常有才华,如果今后做官,一定是个好官。在百姓的与昔日好友的劝诫下,包拯赶赴京城,最终才有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遵守千年的祖训

包拯一生廉洁,恨透了贪官污吏。在包拯临死前,命人在家中东面的墙壁上刻下祖训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役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之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家人遵守祖训,已经将近千年,直至今日包拯的后人仍在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名人故居都人满为患,包拯的祠堂也不例外,毕竟民间流传着很多包拯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们来到,安徽合肥肥东县包公祠内时,就会发现这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当见到有人前来,老人就会上前为你讲述包拯的故事,将包拯的精神,用故事的形式传达给人们,增加我们对于包拯的了解。他是包拯第35代后人,包先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93年开始,包先良与妻子黄其莲一起修缮包氏祠堂。20多年来,夫妻二人一直默默的守护着祠堂。包先良曾说,现如今包拯的后人多达十几万人,大多居住在安徽和浙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要么是从商,要么是农民,几乎没有从政的,因为祖训的缘故,想要做一个像包拯那样为国为民的清官,是十分困难的

结语

包先良说过:“祠堂是完全免费的,并且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对于他来说,物质的获取与包家的精神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先良不愿“包青天”的故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是希望凭借自己的一份力,将包拯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人们能够继承包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