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2016年,我国开始探索虚拟电厂的模式,与其他能源类大同小异,起初为邀约模式探索。在几年的持续推进过程中,虚拟电厂概念时常作为热点被市场爆炒。然而至今,我国虚拟电厂仍未有较大的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电力在生产端与需求端皆非常庞大,在此环境下为何虚拟电厂发展进程较缓?在此之前,我需要先了解下虚拟电厂的概念与运行结构。

虚拟电厂的概念与运行结构

虚拟电厂是一种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以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它利用先进的计量、通信、协调控制等技术,将分散安装的清洁能源、可控负荷储能系统合并,形成一个能够参与电网运行和辅助服务市场的特殊电厂。虚拟电厂没有实体存在的电厂形式,而是相当于一个电力“智能管家”,通过集成和优化分布式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为电力市场提供新的机会和价值。

在虚拟电厂运行中,主要分为三层结构。首先是上层资源层,资源层是虚拟电厂的基础,包括所有被聚合的储能以及可调节或可中断的电源和负荷,简单说就是收集、调控资源。中层即虚拟电厂的集控平台,对聚合资源根据市场信息进行本地调节控制。下层为市场层,以电网和电力交易为主。

目前我国虚拟电厂发展尚属早期,参与虚拟电厂企业类型较少。前瞻经济研究院将其分为四大类,一是交易中心、调度中心、需求响应中心,以及组织聚合商和虚拟电厂参与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等;二是含虚拟电厂的聚合商,代理参与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等;三是电网领域信息化企业;四是智慧能源和IT方案供应商。

制约我国虚拟电厂发展较慢的因素

首先是顶层设计尚不成熟。目前我国虚拟电厂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组织、实施和管理基本上还是沿袭旧有的需求侧管理模式。虚拟电厂的范围、主体市场的培育,标准体系等并没有明确的建立,虚拟电厂的建设意见、政策方面也缺乏顶层的设计与指导。

其次是行业规范标准不统一。现阶段我国由于仍属邀约型阶段,虚拟电厂的行业标准,各类设备及负荷的通信协议难达到统一,数据交互的壁垒也较高,这直接增加了虚拟电厂发展的难度和成本。

再次是市场端方面的参与度较低。由于多数用户侧负荷可调控性差,管理体系与市场机制缺乏,相关电价和补偿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市场参与虚拟电厂的意愿不强。

最后是技术与成本问题。目前设备成本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相关项目收益率较低,带动的投资积极性较弱。当然由于与网络息息相关,大面积使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当前的难题。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虚拟电厂投资

目前欧盟存在2000余家虚拟电厂,虚拟电厂运作以及参与交易较为成熟,美国虚拟电厂的发展同样处在市场化阶段。两者的发展较为成熟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是要基于是市场的驱动。欧盟虚拟电厂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市场竞争和供需平衡,以市场来调控价格,通过交易使得虚拟电厂增加经济效益。美国同样也是虚拟电厂可以作为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提供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获得收益,尤其美国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其次资金投入较少。目前我国虚拟电厂的收入仍主要以政策性补贴为主,由于市场不完善,成本较高,导致现阶段市场对虚拟电厂的投资相对较少。此外,政策的补贴力度相对不够大,低于同发展阶段下当时欧美的资金扶持力度。

发展虚拟电厂时机逐渐成熟

首先是政策性引导下,我国电力交易市场规模有望发展迅猛,为虚拟电厂加入提供较大的“温床”。市场驱动是虚拟电厂发展的核心原因,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代表我国统一的电力市场正在加速形成。紧接着在今年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该要点指出将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引入电力市场,引导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系统调节作为今年重点工作。近期的政策表现代表了国家对虚拟电厂的发展支持来到了新的高度,各省市也积极相应,例如去年海南的国内首个省级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成立,以及广州、深圳纷纷开启虚拟电厂试点等。

其次我国虚拟电厂相关技术水平已经较高。现阶段我国储能、5G、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这将有效的应用在虚拟电厂需要的能源计量技术、通信技术、协调控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多个方面。现阶段技术的重点应放在技术的整合与成本的控制。

总体来看我国虚拟电厂在今年有望脱离邀约型(合约型)的初始阶段,迈入初期的市场型发展阶段。随着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虚拟电厂规模有着较大的成长空间。目前市场预计2025年我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达102亿。而随着电力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在2030年有望呈指数型增长达千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虚拟电厂虽在早期,但竞争极其剧烈,目前核心资源仍掌握在龙头公司上。新进入企业将面临着技术竞争与成本较高的难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谷硕)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