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种武器能像拍杆这般奇葩。不仅分布范围局限于东亚内陆,延续时长也相当短暂,最后只能靠托古自重的兵书刷取存在感。否则都难以被后人注意,成为网络百科中的不起眼词条。

然而,仔细考量拍杆神器诞生的前言后果,就不会对这段诡异的历史产生质疑。毕竟,那的确是古人所能迅速汲取的最佳选项。

先秦时代 有完善护墙的城市数量很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才刚刚布局城市建构,甚至来不及为大幅扩增的外围建造护墙。因此,战争中的攻坚作业多出现于旷野,并且对特殊地形有严重依赖。倘若真遇到有严密城防的堡垒或都市,则只能靠截断后勤供给、强行堆人头血拼或筑坝泄洪等办寻求突破。长此以往,攻守双方的不对称形势异常明显。

拍杆的设计原型 就是农业取水用的桔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最早的拍杆类武器孕育而生。其设计思路,起源于民间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桔槔,一种运用杠杆原理的汲水机械。基本结构就是在支柱上安装一根横竿,前端联系水桶,尾端缚系坠石。使用时只需牵拉桶绳汲水,然后松手让竿尾凭坠石重力下落。随后再抬起竿首,便将水桶提升出井。军事化改造则是反向使用,即将横竿缚系坠石的一端伸向敌方城池,另一端保留联系绳索供士兵操纵。最终通过牵索压下尾端,让装有巨石的首翘起,然后放松绳索砸向墙体。

对于夯土城墙而言 拍杆的锤击已足够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此类设计无法比肩弩炮、投石机等远程武器,却是攻城机械初学者的最佳起步教具。当时的大部分先秦城墙,都是相当原始的夯土结构,附加顶层的木质加盖。故而难以抗住巨石的地心引力锤击,经常会迫使防御者主动从突击区域撤出。

先秦时期的大分战场 没有按放拍杆的空间与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这种陆战拍杆并不能被直接迁移至水面舰艇使用。因为大部分船只体量偏小,几乎不能有超过5米左右的宽幅,根本承担不起全套设备的载重与施展空间。哪怕是具备上下3-4层结构的楼船,也多为小艇叠加木板建造的连体舟。只能在特定水域里航行,且不具备相应的结构强度,容易造成毁灭性的翻船事故。所以,直至汉武帝用舰队远征闽越和朝鲜半岛的年代,拍杆类装备都与水军将士们无缘。即便到后来的三国时期,这类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秦汉楼船的直接叠加结构 同样不需要拍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南北朝乱世的降临,终究将拍杆和舰船作相互绑定。公元311年,不满东晋暴虐统治的杜弢等人在荆湘策动起义。他们沿湘江行进,一度攻陷长沙,失败后又退往广州躲避。由于追讨而来的官军也依赖湖泊航运,便不可避免的发生大规模水战。义军方面缺乏可靠的火力输出点,便首度将原本用于陆战攻城的拍杆搬到船上,猛烈锤击东晋的楼船战舰。虽不能在逆境中力挽狂澜,却足以引起胜利者的高度关注。

东晋时期 楼船技术的改进催生出水战拍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需知,作为典型的北方渡来人政权,东晋王朝在水军建设方面存有严重自我矛盾。既需要发展大规模舰队拱卫狭窄的沿江郡县,又害怕过度重用本地的熟练桨手,让自己沦为里外不是人的政治夹心饼干。因而需要威力可观、人员专业依赖度较低的武器,同步保持对北方胡人和南方土著的不对称优势。加之有大量的南洋昆仑舟来访,不轻易间也拉升了东南各地的船舶建造技术,本为临时措施的拍竿便升格成制式标配。

早期的T字型拍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的舰用拍杆与陆军原型基本无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 状如桅樯的支柱或立柱,就是竖在船上的基本支撑。

2 装在柱顶的横竿,能作轴向运动。

3 装在横竿首端的坠石,也是整套机械的威力源泉。

4 装在甲板的辘轳,以绳索和横竿尾端相连。

平时辘轳紧收绳索,横竿首尾大致持平,拍竿整体略呈T形。等到敌船靠近就松动辘轳,让竿首拍打下去。

晚期的V字型拍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期的船用拍杆更进一步改进发展,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1 竖装如桅的支柱

2 安于在立柱外侧的轴座

3 装在轴座之上的斜竿

4 装在斜竿之首的坠石

5 装在支柱之顶的滑轮

6 设置在甲板或舱内的辘轳,用绳索经过滑轮与斜竿首端相连。

平时辘轳紧收绳索,斜竿略微外倾,拍竿整体大致呈V形。在战斗中靠近敌船,松开辘轳就能让斜竿即倒下拍击。这些改动不仅节约空间,而且大大改善了力学性能。不仅操作更为省力,而且当拍杆的高度被增加到14.8米,对大部分目标的攻击力度获得同步强化。

整个南北朝时代 长江流域的水战频率激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整个南北朝时期的长江水战,都呈现出相当诡异相互敲击状态。楼船的地位进一步飙升,传统桨帆船的地位则随之下降,彻底沦为次要的辅助载具。

比如在公元567年,陈朝大将淳于量奉命剿灭华皎叛军。双方麾下都以水师为绝对主力,且都在楼船上安装有威力巨大的拍杆。但淳于量不想同对方进行机械硬拼,便先派体型矮小的车船发动冲击。直到叛军被迫提前降下巨石排击,才突然出动己方楼船上去补刀。叛军一边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重新收起还手,结果被逐个拍碎沉没。可见在当时的水面作战中,几乎没有比拍杆更可靠的大规模杀伤性兵器。无论传统弓弩、泼洒石灰和借机纵火,都无法达到类似的惊人效果。

南北朝时期的普通拍杆楼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拍杆在晋升水面战王者之余,仍旧保留着固有的攻城器械本色。公元563年秋季,陈朝方面进攻由北周大将裴宽镇守的沔州。后者为防御南方舰船,早就量度出水文情况,并派人在岸边竖立能阻拦船只靠近的大木桩。不料当年的暴雨异常猛烈,让江水直接摸过木桩防线。陈朝的楼船舰队便顺势靠近,呈四面合围之势,用大型拍杆砸裂城墙。在后来的不少沿江攻防战中,类似情景还多次反复上演。

拍杆的陆上版本 一直是兵书中的攻城利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常年吃亏的北方,最终在隋朝建立后完成反超。公元588年,大将杨素率军沿长江进击下游,阵中就有远胜普通楼船的五牙战舰。该型船只主要由巴蜀境内的优质木料打造,总长54.6米、宽15米、吃水深度达4米,上下五层结构达史无前例的50尺高。其左右前后均设置6台重型拍杆,还能容纳800名军士作战,且不需要经验太丰富的船员就能操纵自如。

总计装有6台拍杆的隋朝五牙战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年1月,隋朝舰队顺流抵达荆门,与吕仲惠率领的陈朝守军接战。前者直接出动4艘五牙舰,用更长的拍杆抢先锤击对手,并且凭高度优势占得先机。一经交手便真碎10余艘敌船,为整支远征部队敲开胜利之门。至此,长期由南朝垄断的水军优势荡然无存,绵延数代的建康城王气只能黯然收场。

隋炀帝的全面胜利 给拍杆这种武器判了无期徒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讽刺的是,拍杆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竟在南北朝乱世终结后被束之高阁。尽管隋炀帝在任上大造楼船,先后用于对高句丽和琉球的远征行动,但主要职能都是运输而非直接交战。相反,过于高耸的结构不利于船体稳定,更容易在风浪较大的海面造成隐患,自然躲不开鸟尽弓藏的惨淡命运。

隋唐过后 楼船已不再必须装备拍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南朝军队不选择将同时代兴起的抛石机搬上船?

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早期的抛石机效率不高。在12世纪的西方配重系统出现前,抛石机往往需要借助操作者的手拉驱动。换句话说,人越多、助跑距离越长,那么射程就越远而石弹威力越大。奈何楼船主打上下叠层,并不重视整体长度,深怕影响自己在江面机动。何况抛石机的精度不高,更适合于轰击固定对象。所以,安放1-2部抛石机的空间,远不如换取4-6台拍杆划算。直到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阶段,大型船舶的建造风格由加高转为拉长,小型抛石机才得以被水军作为制式武器。但也意味着拍杆作为一种特殊兵器,几乎不再有多少运用必要。

抛石机完全取代拍杆 还要等到两宋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在崇尚托古自重的兵书编纂领域,拍杆始终被与楼船做相互绑定。纵使后来者从未见过真品,也不妨碍他们以日趋抽象的画风继续涂抹保存。唯有占据洞庭湖的杨幺起义军走不寻常路,于公元1130-35年间复刻出不少装有拍杆的楼船。面对低矮的宋朝海船时大发神威,几度在水道狭窄的湖口击碎对手。直至遭名将岳飞剿灭,才让这次军事复古无疾而终。

宋明两朝兵书上的楼船+拍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由于配重抛石机、火器与大量新式船舶兴起,拍杆彻底失去实用价值。无论元末枭雄陈友谅,还是逆天谋反的大明宁王,都没有留下楼船使用拍杆的点滴记录。但即便是真为麾下的舰队进行配置,恐怕也很难在火砲、火枪、火船满天飞的新式战场上讨得任何便宜。

至于还有人问:为何相似的武器没有在地中海、印度洋等西方战场出现过?

只要细数拍杆在起源地的兴衰历程便克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