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梁实秋评价“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创作的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文集等,超过40本,作品曾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余光中的母亲是江苏人,父亲的祖籍是福建泉州永春。

余光中的童年没有如童话般充满神奇,但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开始识字后,有一定古文功底的父亲开始教他读书,还教他如何做人和待人接物。不过,父亲让余光中阅读的书,多半以哲思和理性为主的圣贤作品,在年幼的余光中眼里,那些文章和书籍,不是不好,但文字不够优美,不吸引他。上初中后,余光中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唐诗宋词和古代散文,尤其喜欢古诗词中的意境,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的文章,都令他非常喜爱。

有了坚实的文言文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后,余光中坚定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作家。

余光中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提早结束了。日本在南京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余光中的父亲提前撤离到了武汉,当时他的母亲因为念念不忘常州的美丽风景,才躲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常州也不安全了,母亲就用箩筐将九岁的余光中挑着,开始了心惊胆战的逃亡生活,经历种种后,也让余光中变得早熟起来。

这些家愁、国恨,就像绵延的火车轨道一样,长长地没有边际……由于武汉的失守,上海的不安全,余光中又跟父母逃到了重庆,余光中跟父母在山城重庆生活了七年,一直到日军投降,才离开那里,后来又辗转去了厦门、香港最后到了台湾。

了解余光中的读者,可能都知道,余光中不仅写诗,还涉猎散文、评论和翻译工作。他曾经在大学期间就翻译过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他称这是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人创办了“蓝星诗社”,并担任主编。不过,余光中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是崇尚西化的,是无视读者的,甚至是脱离现实倾向的。

谈起这段经历,余光中坦言“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不过,后来他真的去了美国,才终于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根在哪里。

少年时就对西方世界神往的余光中,也很期待去美国走走看看,正当他犹豫不决时,老师梁实秋鼓励他,“爱荷华有什么可教你的,不过可以去开开眼界,玩玩儿也好。”妻子也支持他出国开眼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余光中首次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他参加了“爱荷华大学写作班”。这个“国际写作班”的人,大都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有的在当地和国内外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

这里的学习气氛很浓郁,但是余光中却感到挺孤寂,除了母亲的离世,他发现一人背井离乡后,非常思念家乡和亲人。一次聚会中,大家都三三两两地在一起,讨论着本国的国旗,还有各自眼睛的颜色。这时有个学友问余光中:“你来自哪里?”余光中回答:“我来自中国。”“哦!就是那个非常古老落后的中国吗?”听到此话有人笑了起来。余光中想要解释几句,可是大家都没注意到他的表情,也对他本人没多少兴趣,而且话题很快就被扯开了。

余光中此刻的心情无比失落,他给自己倒了一杯加了冰的酒,心情也和这杯酒一样,有些冰凉。要知道,在台湾,他也算是小有名气,也是被许多人称赞“融贯东西的诗人和散文家”。但在这里,大家似乎都不知台湾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是谁,甚至对中国也抱有非常冷漠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光中对西方、对美国的热情,自此从仰慕到失落,之后的日子,他更加渴望要紧拥中华文明,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对于美国人热衷的鸡尾酒会,余光中也丝毫提不起兴趣。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余光中在美国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偶尔会跟他们来往,有一次,他去一对美国夫妇家中做客,看到他们家的墙上挂着美国已故画家伍德的油画,他有点激动,因为他自己家里也有这幅画。

余光中后来了解到,深受爱德华读者喜爱的伍德,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喜爱,来到巴黎学习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结果失去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他突然想到自己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让蓝眼睛黄头发的人教自己用英文写作,而自己的国家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难道不够自己学习的吗?美国才有多少年历史呢?这样的行为,是否跟伍德一样?一心追求天边的彩虹,却忽略了身边美丽的玫瑰?“你不知道你是谁,你犹豫;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

在经历了种种迷茫和失落之后,余光中终于认清和了解自己的内心:原来自己如此深爱中国文化,原来自己的根,在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台湾后,余光中的创作不再主张走西化之路,而是主张回归传统,他在一些文章中说,“美国的现代诗早已不再是领导潮流,我们再也不能一味地向西天取经,一去不回头了。”

他发现,西方人津津乐道的,只有中国的唐诗宋词。他提出:“中国人一定要写中国味的诗歌,否则就无法得到别人的承认。”他说到做到,自嘲是“浪子回头”的他,向“虚无主义”告别,他要在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寻宝,要向唐诗宋词的美学撷取精华,为中华民族塑像。他还在1962年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论明朗》和《迎中国的文艺复兴》。

他借用自己在诗坛的影响力,用一篇篇评论文章告诫大家:“西化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因为,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大家都知道余光中那首著名的诗歌《乡愁》,这首诗他当时只花了20分钟就写完了。有朋友佩服他如此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可他却说其实不然,“这种哀愁和思乡的感觉,早已在心中酝酿了20年”。

他一直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来内地和家乡探亲访友,从1992年开始“台湾当局”开放了探亲政策,他已经频频到大陆访问20多次,甚至有一年就来了8次。2003年9月,余光中得到福建省文联的邀请,跟妻子范我存一起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八闽之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着大家一起游福州、访泉州、登武夷,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自己是“八闽归人”,这次故乡行,实现了自己的“半生夙愿”。回到家乡,看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余光中终于了却了一生的心愿。到了80几岁,他仍活跃着被邀请去教育论坛、去学校、去上央视的《朗读者》,为一代人开拓着精神疆土。

2017年,享年90岁的余光中逝世,但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不朽之作,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而他的作品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

钛空诗会是由钛媒体和钛空时间联合打造的科技人文跨界诗会,12位横跨财经,科技,人文等诸多创新领域的神秘“钛空诗人”将在这个冬天与您一起和时空共振,与古今对话,打造独特的精神能量场,以诗咏志以诗求索未来!

点击报名参与「钛空诗会」现场录制,并为我们推荐您心中的钛空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