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9日,刚刚结束了与塔利班一天激战的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老马苏德)接受两名“记者”的采访,采访快要结束时,一名“记者”引爆了藏在照相机里的炸弹,马苏德身负重伤,昏迷四天后,这位苏联人与塔利班都不能征服北方联盟首领停止了呼吸。

动手的是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老马苏德死去,塔利班除一心腹大患。

在被炸死前数月,老马苏德曾访问欧洲,他表示:“如果西方不选择支持我们,恐怖主义一定会出现在西方国家本土,你们可以拭目以待”。

马苏德一语成谶,就在那个基地组织分子扮成的“记者”在马苏德面前引爆炸弹的两天后,更大的爆炸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19名受基地组织指挥的恐怖分子劫持客机分别撞向国会山、五角大楼和世贸大厦,国会山侥幸得以幸免,五角大楼部分受损,世贸大厦几乎被彻底摧毁。

这是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以来,美国本土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袭击,美国总统小布什要求塔利班交出藏在阿富汗的本·拉登,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拒绝,于是战斧式巡航导弹砸向了阿富汗。

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在赶走超级大国苏联12年后,又遭到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直接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仿佛在轮回,当年的苏军,如今的美军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历史又是那样的充满讽刺,人类仿佛从不吸取教训,美国撤出阿富汗时比苏联更加狼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留下任何一丝情绪,但历史中走过的人却命运各异,当年老马苏德、奥马尔与沙特富豪之子本·拉登都曾参加过当年的抗苏战争,十几年的时间里,奥马尔组建塔利班夺取阿富汗大部分地区(老马苏德的家乡潘杰希尔一直未被攻克),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已经将目标转向了美国,而老马苏德死在了美军入侵的前夜,不知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奥马尔与塔利班,本·拉登与基地组织,老马苏德与北方联盟,他们的故事都得从苏联入侵的那一刻讲起。

苏联人到来之前

苏联人来之前,阿富汗渡过了一段还算不错的时光,当时的国王查希尔积极推行世俗化改革,那个时代的阿富汗妇女可以上学,不用穿戴头巾和罩袍,甚至可以在政府中任职,查希尔国王还利用阿富汗的特殊地缘优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在阿富汗积极发展工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富汗离世俗化与现代社会似乎仅有一步之遥了,一些阿富汗人已经急于迈出这最后一步了,阿富汗人不会想到,之后他们面对的不是坦途,而是深渊。

首先想在查希尔王朝的基础再迈出一步的,是查希尔国王的堂哥达乌德。

达乌德利用查希尔国王外出度假的时机发动政变,宣布废除国王,实行共和,令人意外的是,远在国外的查希尔国王宣布支持共和,他本人退位。

达乌德的政变没有流血,但是之后的阿富汗从未停止流血。

与查希尔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左右摇摆不同,达乌德更倾向于苏联模式,他在阿富汗搞“土改”,并推出国有化改革。

但“土改”势必动摇一个群体的利益:地方部落实力派,利益被触动的地方实力派开始公开或半公开的反对达乌德,达乌德政权在国内陷入危机。

国外的危机同样存在,积极学习苏联经验的达乌德被苏联人寄予厚望,但达乌德却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不愿受苏联人控制,苏联人借喀布尔发生兵变,达乌德被杀之机,扶持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上台,该党的首脑塔拉则完全倒向苏联。

苏联看起来可以间接控制阿富汗了,但是意外发生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内部却出现了重大问题,苏联扶持的塔拉基与政府首脑阿明之间存在矛盾,原本的剧本是塔拉基派人做掉阿明,但这个阿明异常凶悍,提前得到情报后干掉了塔拉基。

夺权后的阿明有倒向美国的倾向,苏联震怒不已,于是不再遮遮掩掩,直接对阿富汗出兵。

苏联,死在“帝国坟场”的第二个超级大国

苏联向阿富汗用兵的时间是1979年,正值苏联实力巅峰期,可与美国分庭抗礼,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此时距离英国人离开阿富汗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50年的时间让一些人忘记了这片土地曾经埋葬过一个超级大国。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做出入侵阿富汗的决定时有些草率,没有经过充分讨论,据说,勃列日涅夫在做出出兵决定时说:“我决定,干掉他。”

1979年12月27日,苏军进入阿富汗,装备精良的苏军势如破竹很快攻陷喀布尔,阿明领导的阿富汗政府军仅仅抵抗了3个半小时就能苏军彻底击溃,阿明当场被打死。

苏联随即扶持亲苏的卡尔迈勒上台,随后苏军集中6个师的兵力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进行钳形攻势,一周后,两路部队在坎大哈会师,阿富汗第一、第二大城市均落入苏军之手。

随后,苏联接连占领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某种意义上说,苏联已经控制了阿富汗(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赢了吗?如果这样就能赢,当年英国人也不会三次进入阿富汗又三次一场狼狈地被赶走了。

在占领主要城市后,苏军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对抵抗势力进行扫荡,如果正面对抗,这些抵抗武装根本不是苏联人的对手,但是,战争的形式有很多种,处于劣势的各路抵抗力量如果与装备精良的苏军打正面战,那才是脑子进水了。

钢铁洪流的苏军很快陷入各路阿富汗抵抗武装无休无止的游击战之中。

阿富汗多山,各山地中的部落自成一派,部落中的实力派实际上就是地方的掌权者,这种地方部落承认喀布尔政府领导权,喀布尔政府给地方部落自治权的游戏规则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但苏联人想打破这一切,于是各地方部落势力不断组织游击队与苏军作战。

阿富汗的群山中到处都是反抗苏军的游击队,苏军的车队必须时时小心群山中的冷枪,这些游击队来无影去无踪,且根本打不完。

很快,苏联人放弃了对所有反苏武装全面肃清的计划,改为重点清剿。

苏军清剿的重点之一就是潘杰希尔谷底,此地是塔吉克人的聚居区,山路蜿蜒,易守难攻,苏联对于潘杰希尔地区进行了多达8次的围剿,最多的一次出动的2万名士兵和大量的飞机、大炮、坦克,但是苏军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潘杰希尔,他们遇上了真正的对手。

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出身于塔吉克名门,读中学的时候就因为反对达乌德政府被迫流亡巴基斯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苏联入侵,马苏德回到家乡潘杰希尔组织游击队抗击苏军,马苏德视野开阔,即接受过西方教育,又喜欢研读东方著作,据说,在与苏军进行游击战的时候,马苏德反复研读《毛选》,前些天,在社交媒体上写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阿富汗前副总统萨利赫就是马苏德的助手和弟子,在东方军事著作里找经验应该是萨利赫从老马苏德那里学到的。

马苏德带领的游击队在潘杰希尔依托群山不断苏军周旋,也不是说这些游击队不能被打败,当苏军集结重兵,在以重武器开路时也可以打退马苏德领导的游击队,并占领游击队的阵地,有一次甚至让马苏德本人受了重伤,但是游击队机动灵活,一旦苏军重兵来犯,可以向北退入群山,苏军不可能在此地一直驻扎,一旦苏军撤退,他们立刻卷土重来。

老马苏德领导的潘杰希尔地区的游击队可以说是苏军碰上的一颗钉子,但是这绝不是苏联人遇上的唯一麻烦。

苏联入侵后,原本内部矛盾重重的各路地方军阀马上组成了一个叫“七党圣战联盟”的组织,他们各自为战又相互联系,让驻阿苏军一日也不能安宁。

深陷阿富汗泥潭的苏联人突然发现,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希望的战争,因为擅长大兵团作战的苏军发现,阿富汗境内的抵抗组织很难找到一个中心,每一座山,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公路边都可能会出现阿富汗人自发组织的游击队。

苏联入侵后,阿富汗中部的乌鲁兹甘省的一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游击队里,有一个年仅20岁的大个子,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与苏军的战斗中失去了右眼。

这个在战斗中失去右眼的大个子叫奥马尔,此时他寂寂无名,苏军一定不会像重视马苏德一样重视他,但是多年以后,他却能在阿富汗掀起一场风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人的麻烦不止来自战场上,公然入侵一个主权国家的行为让苏联在国际舆论上广受谴责。

如果只是谴责,苏联倒还不是那么害怕,但这些谴责导致了很多附加效果。

很多阿拉伯世界的人自发地来到阿富汗参加“圣战”,他们带来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其中有一个沙特富商的儿子尤为积极,他的名字叫做:本·拉登。

1985年,在阿富汗待了6年的苏军惊讶地发现:反苏武装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不是越打越弱,而是越打越强,此时苏联在阿富汗驻兵10万,而阿富汗反苏武装也有10万,且这些人的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都比苏军刚来时强得多,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此时的苏联人应该明白了英国人当年的窘境,但是为时已晚,1989年,不堪重负的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2年后,这个曾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帝国坟场的魔咒在继续,苏联成为了第二个陈尸阿富汗的超级大国。

黑格尔说:“人类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东西就是人类什么也学不到”,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妄图控制阿富汗的野心勃勃的超级大国再合适不过,仅仅12年后,美国就急不可耐的要成为第三个。

背后的美国

上文中提到,在阿富汗抵抗苏军的各路武装战斗力越来越强,装备越来越精良,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战争锻炼了阿富汗各路武装的战斗能力这样简单,更重要的原因是这场战争的背后有美国的影子。

苏军入侵阿富汗后,美国立刻对苏联发起了舆论攻势,这无可厚非,苏联公然侵略他国,应该谴责,而美国要的绝不仅仅是这些,美国想尽办法扩大反苏力量的规模和实力,最后,美国人发现,要想凝聚更多意志坚定的人一同反抗苏联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宗教牌,让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团结起来,一起发起对苏军的“圣战”。

美国通过私人公司,借巴基斯坦向阿富汗反抗力量提供武器弹药,中情局还大量训练要前往苏联参加“圣战”的阿拉伯士兵,这里面就有本·拉登。

作为财阀之子的本·拉登本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在访学期间他受到两位伊斯兰学者的影响,从此痴迷于圣战。

痴迷于圣战的本·拉登散尽家财,组建抗苏武装,这支武装在接受中情局的训练后进入阿富汗与苏军作战,1988年本·拉登给这个组织取名“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个名字会成为他们的噩梦。

1989年,苏军撤走后,原本反苏的各路军阀陷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于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战,正如阿富汗谚语所说:“我与我的兄弟一起对付我的堂兄弟,我与我的堂兄弟一起对付外来人,没有敌人时,我对付我的兄弟。”

苏联扶持起来的纳吉布拉政府并不能抵抗各路武装,1992年老马苏德的军队控制了喀布尔。

老马苏德对纳吉布拉相当宽容,并没有对其进行报复,只是规定其不得离开喀布尔。

马苏德已经控制了首都喀布尔,这是否意味着其夺取全国政权了呢?当然不是,和当初苏军面临的局面一样,即便控制了首都喀布尔,老马苏德面对的也是一个各自为战的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个部落组成的国家,首都喀布尔的政府要获得地方实力派的承认才能算取得全国政权。

那么抗苏英雄马苏德有威望吗?有,也没有。

在马苏德抗击苏军的潘杰希尔及周边的塔吉克族聚居区,马苏德威望极高,但是,在普什图人聚居区中,马苏德的威望大打折扣。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是普什图族,大约占到阿富汗总人口的一半,第二大民族则是塔吉克族,大约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普什图人组成的部落大多还是希望领导全国政权的是普什图人,而在深山中,有一支普什图人武装正在快速壮大。

当初参加过抗苏战争的奥马尔在苏军撤走后回到家乡担任一名宗教学校的校长,面对混乱不堪的局面,奥马尔经常与朋友商议要建立一个组织终结这一局面,他们思来想去,能够在全国形成凝聚力的,还是伊斯兰教。

奥马尔为他的组织起了一个名字:“塔利班”,塔利班是“塔利普”的复数,塔利普的意思就是宗教学生,这支武装的原意就是伊斯兰教学生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各路贪婪残暴的军阀,塔利班纪律严明,又以宗教作为信仰纽带,作战十分勇猛,1996年,塔利班夺取了首都喀布尔的控制权,马苏德则退到他的家乡潘杰希尔谷底组建北方联盟军对抗塔利班,马苏德说:“即使只剩下一顶帽子那样大小的土地,他也不会向塔利班妥协”。

双方对抗的结果是以普什图族为核心的塔利班打不进潘杰希尔,由塔吉克族等其他民族组成的北方联盟也打不出来,双方长期对峙。

尽管有北方联盟力量长期割据,塔利班仍获得了绝大多数普什图族人聚居地的控制权,在其控制区,塔利班严格执行教法,妇女不得上学,不得工作,只能留在家中,出门必须穿罩袍,公共场合不得听音乐,不能游戏,每天需要祷告5次,违反教法后果严重,从挨打到割耳、剁手乃至砍头。

马苏德控制地区成为了阿富汗最后一块可以听音乐,可以游戏,女性可以读书工作的地区。

猜猜对于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对于马苏德与塔利班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塔利班在全国有成气候的迹象时,美国通过沙特和巴基斯坦间接向塔利班提供帮助,即使知道塔利班有极端倾向依旧如此,美国曾幻想塔利班像沙特王室一样在国内搞教法统治,在国际上却对美国言听计从,而对于反塔利班的马苏德,美国只给一些口头承诺和赞美,从此之外,几无其他。

马苏德曾不得不通过售卖绿宝石来筹集军费,后来,马苏德与俄罗斯方面取得联系,在俄罗斯手中获得了一些援助。

美国人对塔利班始终抱有幻想,直到五角大楼火光冲天。

苏联从阿富汗撤出后,本·拉登回到沙特,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在沙特驻军,本·拉登认为这绝不可接受,他于是开始策划各种反美行动,以至于被开除国籍,赶出沙特。

被赶出祖国的本·拉登流亡苏丹、也门,最后回到了自己曾经战斗过的阿富汗,此时,与本·拉登一同战斗过的奥马尔领导的塔利班已经取得了全国政权。

奥马尔与本·拉登关系十分亲密,两人互相迎娶了对方的一个女儿。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要求奥马尔交出本·拉登,被奥马尔毫不犹豫地拒绝,于是美国开始正式出兵阿富汗。

在决定出兵阿富汗后,美国对于北方联盟进行了大规模援助,只是这多到数不清的援助到来时,当初的为援助而发愁的老马苏德已经看不到了。

塔利班武装当然不是美军的对手,其在阿富汗的政权迅速被瓦解,但是转入地下后,塔利班重新开始积聚力量,寻机再战。

2011年,本·拉登被美军特种部队打死,2013年,奥马尔病逝,当初一同抵抗过苏军的马苏德、奥马尔与本·拉登全部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他们生前建立的组织均持续存在。

如今,美军在占领阿富汗20年后终于决定撤兵,塔利班卷土重来,基地组织若隐若现,老马苏德的儿子小马苏德割据潘杰希尔,成为最后一块未被塔利班控制的地区。

只是,当初的北方联盟已经不复存在了,美国入侵后,原北方联盟的很多军阀拿着美国提供的资金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在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地购置大量豪宅,在阿富汗变着花样享受,塔利班卷土重来时则带着巨额资金作鸟兽散,反正钱早就够了。

当初,美国人没有选择与自己价值观最相近的老马苏德,却把希望寄托于塔利班身上。如今自食恶果,确实是一种讽刺。

老马苏德死在美军介入前夜,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若老马苏德泉下有知,看见如今这个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和当初与他并肩作战的军阀们的奢华而腐朽的生活,不知会作何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