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最权威最正能量的媒体,非《人民日报》莫属。而《人民日报》点赞电影《无名》,代表最主流的层面,已经认可了这部优秀的电影。

“沉浸感强”“让观影者成为参与者”“回味有后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无名》因为镜头美学,因为故事,因为演员的纯熟演技,不止受到了人民日报一家纸媒的点赞。

这恰恰说明,《无名》的魅力,经受住了最专业也最苛刻的眼光的考验!

北京青年报,更是用整整一个版面对《无名》进行了报道,从细节的解读、拍摄地的展现、故事背景的分析、拍摄时的状态都做了详细的报道,导演程耳也在这篇报道里说自己对镜头美感的把握“是一种本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每日新报,都花费不同的篇幅对《无名》做出了报道。

为何纸媒青睐《无名》,与电影的高质量分不开,更是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中的场景足够精致好看。如果说视效大片是一种“视觉奇观”,那《无名》就是一场“视听享受”。片中的街道,人物的动态,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谈话,甚至打斗都拍出了美感。

这怎么能让人不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已经用电影票做出了选择,8亿,这个数字还在稳健上升。这部电影就是需要慢一点,久一点,才能品味出美好。

就像人民日报评价的那样,这部电影“后颈大”,“沉浸感强”。很多已经二刷三刷的观众们,已经开始创作“无名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软弱的人……”

“搁置”。

“我会有一个新XX,劳工或知识分子”。

都是《无名》里的台词,被观众修改之后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辞职、开会、吃饭都用“无名体”进行重新的塑造,成为一种网络热梗。虽然是热梗,但我们可以看出《无名》的台词是区别于日常生活,带着一些文学性的表达,与电影中的场景,人物结合起来看很有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没有哪部商业作品让电影学院的老师称赞“适合拉片,反复欣赏”。所以不要怀疑自己想要二刷,三刷《无名》的冲动,某种程度上也和专业人士达成了共识。

这种肉眼可见的精致与看后引发思考的“后劲”让大家提起笔,罕见的用纸和笔表达了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有的观众记录下了台词,有的观众书写了观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笔书写,这种传统表达感受的方式是观众对《无名》的回应:导演不会看轻观众,观众也看得到主创们的用心。

导演和观众的“双向奔赴”证明了一部电影足够好,自会有观众自发的给予好评,并成为《无名》“精神股东”无时无刻的希望这部电影拥有更高的票房,逢人就“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电子安利“ 更有”纸笔安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名》中的“美“既有外在的体面与精美,也有看完之后想要珍惜现在生活的”共情美“,经由这部电影大家开始了解那段历史,知道无名英雄不该无名。知道一个国家从雪雨风霜到阳光和煦中间要经历多少代人,多少家庭的苦难和付出,多少人隐去姓名,才让普通人过上安慰的平常日子。

电影的魅力,被《无名》再次证明了:在导演、主创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下,一部带有艺术氛围的电影也可以是“爽片“,一部商业片,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视听语言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平时就累积了一定的观影量,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种“我懂你说的“的共鸣,因为导演在镜头里放了很多细节;如果平时看剧短视频比较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则会有一种”原来电影和其他影像作品的差距在这里“的顿悟感。

这部电影的故事理解起来也不困难,只需要认真观看就能看懂。很多二刷三刷的观众还在电影里找到很多细节,这种细节并不只服务于故事情节,而更多的是让我们了解主角的心境,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隐藏关系,彼时的时代氛围等,这就是人民日报点赞的“后劲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电影一起思考,出了电影院再回想,突然发现原来王一博吃虾的意味这么丰富,梁朝伟和王一博的打斗真的有人在暗中观察,周迅、张婧仪、江疏影作为女性角色所代表的女性形象多么坚韧美好……还有很多很多,等着我们发现。

去电影院看《无名》,大银幕更适合这部电影的精致!这可能是今年最精致的电影,这可能是今年最高级的电影,这也可能是今年最优秀的电影之一。这样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