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形图,你会赫然发现,中国最主要的地貌构架,是由西向东渐次降低的三级地形阶梯,除了青藏高原独占第一阶梯外,第二与第三阶梯界限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构成了中国地貌骨架的“一竖”,而在这条竖线的中部,正好有一条“巨龙”自西向东横卧在中华大地的中部,与之呈十字交叉,完成了中国地貌骨架的搭建,这“一横”便是被称为中国“千年龙脉”的中央山脉——秦岭,一条把中国一分为南北方的“脊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岭的狭义与广义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这座横亘在中国大陆上的雄伟山脉,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位于北纬32°—34°之间,介于关中平原和南面的汉中盆地、安康盆地之间,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东西绵延800公里,南北宽达20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广义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山地、陕南秦岭主干,东至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甚至是鄂豫皖的大别山也算秦岭的延伸段,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绵延超过1600公里,与淮河连成一线,天分南北,地割江河,划分了中国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自然格局。这是秦岭与中国其他山脉的最大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因秦岭用其庞大的身躯阻挡了南北气流,冬半年它阻挡着来自极地西伯利亚的寒冷气团南下的侵袭,夏半年则拦截着来自热带湿热气团的“北伐”,于是华夏大地被分成了差异明显的亚热带南方和暖温带的北方。这种差异不只局限在温差上,还有干湿度上,秦岭以南的年均降水在800毫米以上,而在以北则猛然下降到600毫米以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温差和降水,进而让秦岭南北的植被分布也存在巨大差异,秦岭南坡遍布常绿阔叶林,而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单就针叶林而言,马尾松多分布在南坡,而油松则多分布在北坡,根源就在水热差异的共同作用。当11月的北方刮起凛冽的寒风,渐入冬天时,秦岭之南的陕南、川渝鄂还在享受深秋的温暖阳光;当秦岭的北坡被金黄的叶子覆盖地面的时候,南坡还是一眼苍翠,满目绿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中国一分为二的中央山脉

大自然用秦岭—大别山山系的天然屏障把中国东部的气候一分为二。然而,它们带来的分割又何止这些。譬如南北分界线,在《现代汉语词典》对南方的解释是:“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对北方的解释是“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而秦岭正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不仅划分了我国的亚热带与暖温带,还划分了南北方。放眼全球,秦岭可以说是独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横亘于中国中部大地上的秦岭,其“分水岭”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南北方、温度带和流域水系,还有地缘,比如关陇大地因秦岭分割东西,以东是关中平原乃至中原大地,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以西则是陇西高原褶皱系地域,由山地、丘陵、阶地等地形构成的复杂地势,历史上曾是戎羌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水田与旱地的分野,南船北马的社会生活习惯,南米北面的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西高东低、南暖北寒的悬殊分野,不仅有自然意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走向和演进。比如发源于秦岭北麓的渭河,接纳七十二峪之水,汇入黄河,滋养了关中的帝王之气;秦岭南部的汉江,为长江一级支流,则哺育了荆楚文化。

秦岭日出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岭日出东方

这就是秦岭,中国地理上的“中央之山”,横卧于腹心地带,也是中国人心中那个亘古不变的“国之龙脉”。

上期回顾: 成都平原为何能成为中国公认的天府之国?只因天时地利人和皆备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