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新黎明”

今天节目的开头,我们要先讲一个我们都熟悉,但又陌生的国家——阿富汗。这个国家因为“帝国坟场”的称号与持续数十年的战乱而为世界广知,但对这个国家实际的情况,以及美军撤离后的发展前景,外界却知之甚少。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就先来谈谈阿富汗的战后开发,以及其对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2021年撤离阿富汗之后,阿富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时期的阿富汗政府运行主要依靠国际援助,美国离开之后,随着国际援助的消失,阿富汗又重新回到了完全赤贫的状态。几十年的战争摧残后,重新掌控国家的阿塔面对的是一个工业近乎全毁、外汇储备全无,而且不被西方承认的破败国家。

这场“美国最持久的军事行动”最终没有产生任何价值,根据美国2020年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签订的《为阿富汗带来和平的协议》,美军这场军事行动最终换来的只有阿塔承诺阻止基地组织在阿富汗活动,但实际上,美国针对基地组织的军事行动在2011年就已经基本结束了,余下的十年里,美国都在尝试“改造”阿富汗,令其拥有亲美的政党和政府。这场十年闹剧最终以美国向阿塔讨要了一个维护面子的承诺,而后落荒而逃结束。

这时候,阿塔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国家经济,在被西方“人道主义”抛弃的角落里重新拉到外国援助,解决全国性的饥荒风险和经济崩溃。这时候,正需要一个真正坚持人道主义与公平贸易合作的国家,为阿富汗带来曙光。

于是从2021年开始,中国开始为阿富汗提供粮食、药物、疫苗、衣物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并开始与阿富汗方面接洽,商讨未来的合作投资事宜。到今年年初,中国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与阿富汗签订了价值5.4亿美元的石油开发合作合同。中国与阿富汗的战略资源开发合作自此开始。

作为全球极少数保持对阿富汗人道主义援助与开发合作的国家,中国在战后拿到了阿富汗资源开发的先机,而这一领先,会给中国带来重要战略意义。

阿富汗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在2月4日亚洲时报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如此形容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促进阿富汗经济稳定的战略转变有助于减少中国自身的安全漏洞”。文中认为中国对填补阿富汗的战后空缺表现得“毫不犹豫”,并将因此改变这个国家未来的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西方媒体广泛流传的报道,阿富汗的地下资源可能有1到3万美元价值,其中包括了超过16亿桶石油、22亿吨铁矿石,以及将近3000万吨铜矿、140万吨稀土以及2.7吨黄金。这些矿藏虽然不是全球最丰富的,但对于阿富汗这样三千万人的小国来说,已经足以改变国家经济状况,并帮助国家取得长足经济发展。

同时对于中国来说,一直以来对外部资源进口的依赖也是个严重问题。去年的欧洲能源危机向全球展示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发展多样化的能源供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之事。

同时,阿富汗本地山区众多、地形复杂,而且基础设施极差。其本国政权并没有能力开发这些地下能源。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与资源开发技术正是阿富汗所急需的外部援助。所以联合开发对中阿两国来说,都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如果中国后续能够持续扩大对阿富汗的开发合作与援助,中国可以借此拓展新的中亚资源贸易路线,增强自身自然资源供应安全;阿富汗也能借助开发与出口自然资源,增加自身财政收入,加速国家财政独立,恢复战争损伤,并改善全国民众生活。

同时,与阿富汗的合作还是中国公平合作与独立自主外交的一次全球展示。对阿富汗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援助与施舍,而是实际发展的机会,通过军事占领与国际援助控制国家的方式必然会受到反抗,而给予阿富汗人发展的机会,令国家发展、人民富足,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通过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公平合作,给予了阿富汗人靠自己发展国家的机遇,也创造了解决阿富汗乱局的一种可能性。这是通过外交与合作改变全球动乱局势的一种尝试,也可能是未来全球和平的一种出路。

总而言之,中阿合作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几个数字或几个项目那么简单,而是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相信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阿富汗持续几十年的动荡状态能有所缓解,未来阿富汗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乱局能有解决之时。

进攻克里米亚,乌克兰将成一片火海

讲完阿富汗,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另一个正处于动荡中的地区:乌克兰

今年年初的俄乌局势变化非常大,在去年持续的失败之后,俄罗斯最终在今年止住了颓势,逐步取得战场主动权,并重新发起攻势。整个一月到二月期间,俄罗斯部队一直在以推进之势缓慢前进,不断杀伤乌军有生力量,并挤压其防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乌克兰的反抗也并未停止,在战场受挫后,乌克兰内部开始了高层“大换血”,一系列反腐行动导致多名高官辞职调换,乌克兰内部力量洗牌重组,试图建立起更高效的政府,以加强抵抗俄罗斯的效率。

同时北约也加强了对乌克兰方面的军事援助,此前一直被认为会激化局势而不愿援助的坦克也出现在了北约援乌名单中,乌克兰政府更是向北约寻求远程导弹与无人机等装备,宣称要打击克里米亚和俄罗斯本土,让俄罗斯人也陷入战火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梅德韦杰夫在本月4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声明。总结下来总共有五条重要内容,其中既有对西方的警告,也有对西方立场的揭露。这五条内容分别是:

1、如果乌军攻击克里米亚、进入俄罗斯领土,俄军将给出迅速、强硬和令人信服的反应。俄军的回击不会有任何限制,将根据威胁的性质使用各种武器。
2、如果乌克兰试图打击克里米亚,基辅政权控制的乌克兰将陷入一片火海。
3、那些认为向乌克兰运输武器有助于启动谈判的西方国家终将明白,结果恰恰相反。
4、欧洲人民正在为其领导人支持反俄制裁、军事援助乌克兰的决定付出代价
5、只要美国愿意,它可以立即结束乌克兰冲突,但华盛顿根本没有兴趣这样做。

在几个月前,梅德韦杰夫就曾经威胁乌克兰,若是敢炸克里米亚大桥,将对乌克兰发动“审判”式反击,结果在克里米亚大桥遇袭之后,俄军立即开始了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高强度导弹轰炸,并持续至今。导弹袭击造成乌克兰电网频繁瘫痪,同时对乌克兰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

如今乌克兰宣称要攻击克里米亚以及俄罗斯本土,梅德韦杰夫又发出了类似的警告,只不过从警告内容看,这次比上此严重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其警告中,提到了“根据威胁的性质使用各种武器”,这是很明显的核威慑。而且提到了让基辅政权控制的乌克兰“化为火海”,表明一旦乌克兰进攻克里米亚,俄军对乌克兰的核打击将不顾及平民。

但很奇怪的是,梅德韦杰夫下半部分对西方的警告,都是从和谈出发的。尤其是指责美国可以立刻结束战争,却无动于衷的部分。很显然俄罗斯并不把乌克兰当成和谈的对象,而是希望改变北约的态度,直接与北约,或者与北约的领头人美国和谈。

这一系列警告内容传达的信息是,俄罗斯仍旧愿意与西方和谈,但需要西方先停止军援,表达出和谈的态度;同时俄罗斯不希望冲突继续升级,否则可能动用核武器。

联系梅德韦杰夫之前发表的三战言论,他很明确地认为,北约在升级冲突,并有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

同时欧洲国家的民众也确实如梅德韦杰夫所说的一样,正在因为俄乌冲突付出经济代价。虽然西方一直宣称能源充足、能源危机子虚乌有,但去年一年欧洲国家民众的电费和燃气费账单翻倍本身就是危机的体现,而西方面临的高能源价格问题需要去年储存的这批能源消耗完,今年低价的能源期货开始供应消费市场才会结束,这意味着欧洲可能还要再持续几个月的高能源价格。

总体来说,梅德韦杰夫在强硬与求和之间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点,既向西方施加了压力,又维持了俄罗斯愿意继续和谈的态度,他把最终的选择权抛到了西方手中,要求西方负起责任来停止这场战争。

那么西方对俄罗斯的不断威胁警告,又作如何态度呢?

美国嘲讽:要打击“普京的狂妄自大”

对俄罗斯的再三威胁,美国表现地非常余裕,甚至有些满不在乎的感觉。

据美媒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就在本月2日的一次公开讲话上公开嘲讽了普京,宣称据中央情报局评估,未来六个月内会是俄乌冲突的“关键期”,乌克兰军队将在战场上戳破普京的“狂妄自大”。

他明确向俄罗斯领导人警告称,俄罗斯不仅不会在乌克兰战场上进一步推进,随着时间的流逝,俄罗斯失去已经占领领土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不知道伯恩斯领导的情报机构做了怎样的工作,使乌军可以如他所说的一样击破俄军,如果但从战线来看的话,伯恩斯说的话是完全脱离现实的。

在俄乌战线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时,伯恩斯的宣传攻势仍然停留在上一个时期,即乌克兰取得大范围胜利的反攻期。在俄罗斯兵员逐渐补充上,俄军兵力劣势被逐渐拉平之后,乌克兰就再也没有取得过大范围的进展。虽然俄军也没有取得类似乌军哈尔科夫攻势这种大胜,但面对不断发展成长期消耗战的战场,俄军还是有更多优势。

因为俄军所拥有的火炮远多于乌军,其火力密度更高、杀伤效率更强,不断变化的运动战场更有利于乌军躲避炮击伤害,而在相对固定地点不断拉锯的长期消耗战很可能导致乌军伤亡远高于俄军。

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了多方消息的证实,在冲突变成长期拉锯之后,乌军因为火力差距而产生的伤亡越来越多,乌克兰不止需要更先进的武器,还需要更多的士兵来维持战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不过乌克兰国内已经几乎进入了征无可征的程度,在前线有生力量被大量杀伤以后,乌克兰相对薄弱的人口基础已经无法满足更大规模的征兵,北约方面也一直派遣小规模的部队以“雇佣兵”的名义支持乌克兰作战,但这种方式终有顶不住的一天,当乌军兵力不足,需要更多兵力时,北约要么选择停止战争与俄罗斯和谈,要么选择亲自下场,打第三次世界大战。

北约需要尽快作出选择,去结束这场冲突。不论是为了北约自身利益还是全球安全,核战争都是必须要避免的结局。推动战争升级已经很难在短期内摧毁俄罗斯。继续像伯恩斯一样保持傲慢与满不在乎的态度,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议和,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