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肉。
这道菜北方人大概都吃过。
尤其在北京,所有家常菜饭馆基本都能点得到这道菜。
不但实惠不贵,而且营养好吃。
现今的物价,小馆儿里点个味道地道点儿的,三十多块。
但是,就在这道菜为人们所熟悉,所喜爱的时候,这道菜的错误写法也一样的普及开了。
甚至就连许多打着“老字号”招牌的餐饮企业也一样把它写作“木须肉”,许多大厨也这么告诉徒弟的,是为当世笑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木须?
大概没人知道,也没人解释的出来。
木樨,却是有的。
木樨,就是桂花。
所以这道菜的正确叫法是木樨肉,顾名思义就是桂花肉。
我小时候,外面大街上还是正确和错误的写法对半开呢,如今几乎就找不着写对的了。
可见错误比正确更容易流传。
不过说到这,有人或许会奇怪了?
说这道菜里明明没有桂花啊,怎么叫这个名儿呢?
这就得说我们餐饮文化的伟大之处了,如同中国菜的烹饪,讲究“色香味”一样。
中国菜的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许多都是“意形俱全”。
木樨肉的主料,如今最常见的做法是,猪肉片,鸡蛋、黄瓜片、木耳、黄花菜一起炒。
这是经过不断演变的。
在最初,这其中前两味食材才是基础,而鸡蛋就是木樨。
指的是炒鸡蛋的颜色黄而碎,类似桂花,所以才叫木樨肉。
瞧瞧,这菜名儿起的多么贴切啊,是不是比木须肉有情趣多了?
有关这道菜的名字,还有传言说这道酒是孔府菜,因为孔家人有文化,才有这么个高雅的名儿。
其实对这一点我是存疑的,因为这道菜在北京最普及,要是解释起来倒是相对容易。
北京过去有太监啊,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所有饭馆用鸡蛋的菜都要避讳。
比如甩果汤就是鸡蛋汤,摊鸡蛋叫摊黄菜。
木樨肉和醋溜木樨,还有最早管西红柿炒鸡蛋,叫木樨柿子,都是一个道理。
但这点暂时无法考证,两个出处,咱就都当真得了。
反正我估摸着,再过几年,错的也就成了正确的。
“木须肉”或许大概能因为普及度成了正解了。
或者堂而皇之的正个名,干脆就把这道菜算两种叫法都对。
从古至今,这种事儿并不少见。
否则,历史也就没这么趣味横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