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长

病急乱投医到处都是,可“楼市”真的不能再乱救了!

近日,经济学博士孟晓苏再次祭出雷人语录:

今年我国老百姓的存款又增加了15万亿,如果从中取出1/3来用以拯救房地产市场,那中国的经济的元气不就恢复了吗?

饭可以乱吃,可话千万不能乱说,孟晓苏的一番言论再次重顶热搜,引得网友们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晓苏赶忙出来澄清,他所指的“1/3”并不包括低收入家庭。因为疫情三年,生活质量下降最明显、受伤害最大的家庭无疑就是这群人。

如果现在再呼吁刚需购房且提倡购置首套房,对于现在的刚需家庭而言压根就不现实。

所以孟晓苏自己的解释是,鼓励有能力的家庭买房,以此来起到拉动经济带动再就业的作用,同时也让低收入家庭能够有所好转。

可是现在这样的市场行情,不管是低收入群体还是中高收入群体,让他们再去拿钱买房,无论怎么鼓励几乎还是无动于衷。

有时病急可以乱投医,可“楼市”的这个大坑千万急不得。

在孟晓苏的前期言论中,其实并没有明确划分是低收入家庭还是高收入家庭,与此同时人们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也借此发泄了出来。

或许孟晓苏在说这句话时并没有想这么多,站在宏观大面去解读楼市,好低收入这方面他可能连想都没想到过。在他看来解铃还需系铃人,坑是怎么挖的就应该怎么再填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房地产销售总额同比减少5万亿,刚好也是今年新增存款的1/3,所以孟博士的1/3的真正出处是来自这里,原路折返去填补这个坑,确实属于一个正常的逻辑思维,只是他的立场可能与大多数人有所不同。

不过呢?他千不该万不该后来又补充鼓励有能力的人去购房,这反而加大了他的嫌疑。

说句实在话,真正有支付能力的人,可能在最近三年的数目几乎已经出现腰斩,居民储蓄存款之所以会增加,并不是人们都有钱了,而是大家都开始握紧钱袋子了。

大疫三年,楼市股市暂且不论,就连以往以稳健著称的基金理财,风险也开始急剧上升。

投资风险升高,人们的收入却捉襟见肘,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抗击风险能力正在逐步降低,所以人们如果再有闲钱并不会选择投资,而是将他们都存起来。

老百姓储蓄意识增强,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并不是老百姓富起来手里有钱了,而是市场消费与投资萎靡的表现。

而处于起来的这部分存款,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老百姓继续生活的底线,而任何人都不能打这部分存款的主意,否则就是动了老百姓的安全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稳楼市能否有效起到缓解地方债务的作用?

虽说房地产被评为国民支柱产业,自2020年初开始便遭受滑铁卢,房地产何时才能恢复,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经济形势一直像2022年一样持续下去,那楼市估计就很难恢复了。

房地产滑坡疫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人们过于依赖房地产的带动作用。自从棚改正式开始以后,许多三四线乃至五线小县城开始纷纷加入其中,当年许多地方通过棚改可谓盆满钵满,对带动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可返还现在呢?当时有多牛气,现在的地方债压力就有多大。

同理,如果今年还是一味地指望通过房地产来带动经济,那这个坑可能会越陷越大。当然,如果把稳楼市来作为稳定地方债的手段,同样不见得有多高明。

如果逼老百姓拿出手中的积蓄,房地产是万万做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式的货币通胀政策可以实现,不过到时候估计整个都会大乱套。

从前段时间的报道就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地方债规模已经达到40多万亿、城投债更是达到了60多万亿,当然这还只是公布出来的数据,所以目前的债务压力已经达到相当巨大了。

而很多人对地方债并不是很理解,认为地方可以无限责任制的承担这部分债务,这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财政收入达到15万亿,也根本达不到无限责任制的要求,这无疑是一种捧杀。

稳楼市并不是稳定地方债的主要手段,当然通过货币政策来为地方债兜底,这种方法也并不可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货币政策印出更多货币,债务风险是转移了,可这个冤大头无疑落到了老百姓头上,不仅不会减轻压力,反而会越来越麻烦。

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房贷风险,当然这部分钱万万不能被强行塞进楼市。

无论怎样,如果想真正做到稳楼市、稳地方债,关键在于经济长期的健康发展,逐渐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如果还是想一味通过楼市带动经济,无疑最后为这个后果买单的还将会是老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