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日前发表评论员文章,标题是“美国错失了让中国反对俄罗斯的机会”。整篇文章下来,悔恨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开门见山地指出,俄乌冲突爆发之初,中国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当时中国在乌克兰有近6000名公民无法及时撤离,因为俄罗斯在发动进攻前完全没有通知中国或者与中国协商。而乌克兰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军事合作伙伴,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与此同时,中国由于不肯谴责俄罗斯,保持中立,因此中欧关系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俄罗斯在发动进攻前,完全没有通知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在发动进攻前,完全没有通知中国)

文章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不知道该如何摆脱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而美国也错失了这样一个拉拢中国一起反对俄罗斯的机会,反而是在道德上攻击中国,让中俄变得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举了一个历史上的例子: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就已经开始恶化,而美国直到1971年才想起来拉拢中国对抗苏联。作者在文章结尾表示,美国可以让这段历史重演,但绝不能拖延。

一向自诩“专业公正”的美国媒体,似乎从来没有摘下有色眼镜,放下成见,正确分析如今的中俄关系。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中俄要么就是已经“结盟”,要么就是关系“破裂”,中俄关系“结伴不结盟”的常态从来就没有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有所体现。

(中俄结伴不结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俄结伴不结盟)

实际上,任何两个国家发展双边关系,都是优先以本国利益为导向。对于中国来说,在全球能源危机以及本国能源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购买北方邻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享受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完全符合自身的利益。而对俄罗斯来说,在西方全面经济制裁的背景下,引入中国的技术和资金,以填补欧美企业撤出留下的空白,同样也符合自身的利益。

(中国成为俄罗斯进口新型轿车的主要来源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成为俄罗斯进口新型轿车的主要来源国)

与此同时,中俄之间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需要对方严格履行某种盟友义务,比如类似于北约的集体防御,中俄双方都认为,正是这种情况才让中俄关系如此稳定而牢固,因为大国之间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每个国家都有权优先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不干涉。

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官方从未承认克里米亚以及东乌四地属于俄罗斯,而在南海问题上,俄罗斯也保持中立。但中俄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并不会影响到两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媒认为美国“错失了”拉拢中国反对俄罗斯的机会,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中方从未承认克里米亚以及东乌四地属于俄罗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方从未承认克里米亚以及东乌四地属于俄罗斯)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态度从来都是就事论事,站在国际公平正义一边。更重要的是,中国很清楚,美国不会因为中国反对俄罗斯,就改变自己遏制中国发展的长期目标。中国不会因为美国的几句甜言蜜语就抛弃掉中俄关系,这种“杀鸡取卵”的事我们是不会做的。

实际上,《外交政策》杂志的说法还算比较保守,他们至少认为美国是需要“拉拢”中国反对俄罗斯的。此前曾有美媒狂妄地建议称“美国应该在亚太地区向中国施压,逼迫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反对俄罗斯”。他们认为,美国应该利用如今美军在亚太地区的相对优势向中国施压,迫使中国停止“支持”俄罗斯,并利用自己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向普京政府施压,从而达到结束俄乌冲突的目的。

(中美在第一、第二岛链内的力量此消彼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在第一、第二岛链内的力量此消彼长)

先不说美国在亚太地区还有多少“相对优势”,退一步来讲,就算美国在亚太地区又开始搞事,向中国“极限施压”,那么迎接他们的只会是中国更加猛烈的反制,中俄关系只会在极限施压之下变得更加紧密。再退一步来讲,普京政府治下的俄罗斯,什么时候屈服过任何一方的压力?如果俄罗斯知道什么是“屈服”、什么是“让步”,那么北约恐怕早就东扩到乌克兰了。

其实不难看出,美国现在是既不想亲自下场,又想俄罗斯彻底向西方让步,西方的对俄制裁持续了快1年,丝毫不见俄罗斯有屈服的迹象,反而俄罗斯的斗志被不断激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些人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希望借中国之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解铃还须系铃人。到底是谁在背后挑动的乌克兰危机,相信美国人自己很清楚。美国既想从俄乌冲突中继续捞取好处,又想让俄罗斯作出大幅度让步,还不想脏了自己的手——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