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我曾经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在中国我没见过你!”1955年12月的日本东京,日方的翻译对郭沫若说了这么一句话,让他呆住了。

当时郭沫若率领的中国科学代表团受邀赴日,受到日本官方和民间的热烈欢迎。郭沫若曾经在日本生活过十年,遇到不少老朋友,这都在意料之中。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在日本遇到了一名志愿军战士,这是怎么回事?

这一切,还要从日本殖民东北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早有吞并中国的野心,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张作霖发迹之后,为了成为东北王,不惜代价讨好日本人。这一时期日本在东北得到迅速扩张,除了大修铁路,狂开工厂,攫取中国资源,还有就是向东北大量移民。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更是以“开拓团”的形式,大张旗鼓地从其本土向中国东北派遣带有军事化性质的殖民团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名自称“志愿军战士”的日方翻译名叫砂原惠,1933年,出生在日本福冈县,5岁时,他的一家在日本殖民东北的大背景下,随父母来到了中国东北。

砂原惠的父亲是个知识分子,确切地说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的矿物专家。他是个纯粹的学者,对于军国主义那一套不感兴趣,甚至有点反感。

他觉得日本人也好,中国人也罢,是生而平等的,在株式会社对中国雇员非常友好。

因此,尽管砂原惠上学后,在学校接受的是日本武士道教育,老师要他长大做一名军国少年,但他受到父亲的影响更大,对中国没有恶感。

1945年春天,日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像秋后的蚂蚱,精明的日本移民都在想如何返回祖国,砂原惠的父亲也在积极筹划,购买了回国的船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日本战败投降后,启程之前,父亲却在辽宁阜新的家中突然辞世。突如其来的变故,打垮了这个家,也让砂原惠一夜之间长大,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母亲体弱多病,两个妹妹年幼,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他不顶天立地还会有谁?

他首先要做的,是将父亲的遗骨带回日本,可是在日本战败,陆路水路被盟军封锁之际,这种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

当时的东北局势已经乱成一锅粥,别说回国,就是生存下来也是一种奢望。为了生存,砂原惠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卖掉,可是当他拿着钱去买食品的时候,却被告知伪满的货币已经停用,成为一张张废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砂原惠

砂原惠听后如遭晴天霹雳,彻底打消了回国的念头,打算在辽宁北镇沟帮子六台子村暂先安顿下来,等时局稳定再做返日的打算。

砂原惠的母亲靠着自己曾经的裁缝手艺,给人裁剪衣服,12岁的砂原惠则到了一户地主家里,给人家放猪砍柴为生。

砂原惠没有学习过汉语,只是会说一些简单的东北话,他谎称自己是南方人,似乎骗过了当地的百姓,其实他是自作聪明,大家都早已知道他的身份,只是中国百姓十分善良,他们没有明说出来,也没有歧视,更没有仇恨这个可怜和无辜的日本少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砂原惠并不知道这些,反而为自己成功“骗过”当地人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说出一番话,他才知道真相。

老人说:“孩子啊,你要在当地生活下去,必须学会中文,至少要认识两千个汉字啊。”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砂原惠开始真正学习中国的文化,日本投降后,东北又燃起烽烟,归国遥遥无期,不学会中文,怎么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学习汉字又谈何容易?因为放牛的工作不能丢,那可是自己的饭碗。后来机灵的砂原惠想到了一个妙招,从地主家里偷些零食出来,交给一起放牛的伙伴,让他们替自己代管牛儿,他自己则跑到学校教室,在窗外偷听。

凭着自己的勤奋,砂原惠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汉字和词汇,为学习中文打下基础。

1948年,已经取得中国合法身份的砂原惠,以“张荣清”的名义报名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成为独立九团的一名战士。

父亲曾经向他灌输过类似中国人那样“好男不当兵”的理念,砂原惠从来没有想到过当兵,现在他为何要当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砂原惠家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家里一贫如洗,是当时农村最穷的人。因此,在东北土地改革中,被定位为“雇农”成分,比贫农还“高”一级。

在土改的时候,越穷越“光荣”,待遇也越高,砂原惠家因此分到最好的土地,一家人的温饱得到了保障。

这一变化给砂原惠极大的触动:他见过关东军,也见过国民党的中央军,这些军队是保护富人的,都不管穷人死活,唯独共产党的军队是为穷人而战的。他对革命战士敬佩不已,也羡慕不已。

砂原惠听说当时全国很多地方的穷人还没解放,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突然产生了当兵的想法,希望自己去解放别人,赢得别人的尊敬。

因为喜欢三国里的英雄张飞,砂原惠让自己姓张,取名“张荣清”,希望自己能像张飞那样作战勇敢。

砂原惠参加的部队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之后被整编38军,并成为东北野战军(四野)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砂原惠在部队里是侦察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放战争中,第三十八军从中国最北边的松花江,一直打到了中国西南边陲的中越边界,转战多达十三个省市,解放的城市更是多达一百多座,成为我军史上一支名副其实的主力部队。

砂原惠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辽沈和平津战役的战斗,表现极佳。别看砂原惠当兵的时候才15岁,但是他勇敢而机灵,在战斗中表现不俗,多次受奖。

平津战役时,为了摸清敌人的布防,砂原惠灵机一动,化装成卖糖葫芦的小贩,轻松混入北平城。

由于带的糖葫芦太多,影响了行进速度,他便买一送一,分量很快便大大减轻。可是他很快就发了愁,因为卖得便宜,一转眼糖葫芦就卖完了,没有了身份掩护。于是他急中生智,再去别人那里高价买了十几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他学精了,光吆喝不卖,有人光顾的时候,他就自卖自贬:“别买啊,我家的糖葫芦太苦,不好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保家卫国入朝参战,砂原惠听到广播后摩拳擦掌,却干着急。直到1950年底,才终于传来喜讯,38军奉命到朝鲜参战。

按照规定,日本籍的士兵是不能参战的,这是为了不引起国际上的政治风波,因此当时解放军很多日本籍贯的士兵被动员留在了国内。

而砂原惠的户籍信息是东北人,名字也是中国名字,国籍自然是中国国籍,参加志愿军顺理成章。砂原惠得以顺利随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开始痛打美帝野心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砂原惠斗志昂扬,打算大干一场,建功立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他的日本身份暴露了。

原来砂原惠到朝鲜不久,他的母亲生病了,生命垂危。叶落归根,砂原惠的母亲自然也想回到日本,于是她让自己的女儿找到政府,希望当兵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好将自己带回家乡。

如此一来,砂原惠的出身秘密被部队发现,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朝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规定,日本不是参战国,日本人不被允许出现在战场上,否则会引发国际纠纷,所以砂原惠被安排退出了朝鲜战场。可惜回国之后,母亲已经病故,他只好含泪将母亲埋葬在东北。

由于身份暴露,朝鲜肯定是回不去了,他被安排到了东北航校政治部工作。这所学校位于牡丹江,里面的技术骨干很多是关东军空军王牌部队的技术人员,他们在为新中国空军培养人才。

东北航校为我军培养出的160余名飞行员,其中有23人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

砂原惠不懂飞行,上级为何安排他到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他是日本人,懂日语的同时也精通汉语,到了这里可以充当翻译,跟日籍官兵沟通非常方便。

然而砂原惠到了这里,不但进入不了角色,还把自己弄了一肚子气。原来这些关东军的技术骨干待遇都很好,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房间,吃的是大米和猪肉,时不时还会吃上海鲜。

看到这一幕,砂原惠气不打一处来。这些人明明都是曾经的侵略者,在这里风刮不到,太阳晒不到,却待遇这么好,志愿军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却只能就着雪吃炒面,太不公平了吧?

一气之下,砂原惠就绝食了,抗议航校的不公,航校领导得知后,赶紧耐心解释,砂原惠这才想通了,恢复进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此刻,砂原惠才明白,潜意识里,他早就忘掉了自己是日本人,把自己当成中国人了。

正因如此,在1953年退役之后,他依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电气管理局工作,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建设。

然而到了1955年,根据中日两国的协议,政府大批遣返日籍人员,他不得不回到日本。

其他人回国都是归心似箭,望眼欲穿,因为他们急于回去跟亲人团聚,而砂原惠却充满惆怅、迷茫和不舍的情绪。他的父母都葬在了中国,两个妹妹也嫁给了中国人,他的首长和战友、同事都在中国,回日本对他来说是背井离乡啊。

无奈回到日本的砂原惠感到一切都是那样陌生,17年的岁月让他早已经熟悉了中国的一切,他的思维也是中国思维。

这里的一切都与他格格不入,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一技之长的他,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在大阪、京都等很多城市奔波,都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幸亏他赶上了中日关系缓和,贸易渐渐增加,日本对精通中文的人才需求很大,砂原惠才有了用武之地,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接待部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

1955年12月,砂原惠得到一个喜讯,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科学代表团将在本月访问日本,在中日关系属于低谷的情况下,这实属难得。

砂原惠当初在现场听过郭沫若的讲话,在他看来中国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同胞”,闻讯后他就像过年一样,自告奋勇要求负责接待翻译工作,

最后,砂原惠如愿以偿地作为日方翻译接待了郭沫若一行。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砂原惠见到郭沫若之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而是直呼“首长”,上来就跟郭沫若“套近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砂原惠开始正式致力于中日交流,在两国关系升温后频繁来往于中日两国之间,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1957年上海和北京召开的日本商品博览会,1957年在名古屋举行的中国商品博览会,以及1958年在广州和武汉举行的日本商品博览会,以及后来的广交会,都可以看到砂原惠忙碌的身影。

据统计,从60到90年代的40年间,砂原惠到中国来了350多次,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来中国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砂原惠在日本开了一家公司,他经过反复考虑,将公司的开业日期定在7月1日,因为那一天,是党的生日。

甚至他给公司员工定的手机彩铃,也是《解放军进行曲》。

“我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在中国度过,这奠定了我人生的大方向,对我影响太深了。"

60年代之后,砂原惠事业风生水起,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中国的一切,希望在有生之年,跟自己的老首长、老战友们见上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好很多日籍八路军战士也有同样的想法,他们一拍即合,在2010年7月28日,抗战胜利65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前夕,组团来到他们的第二祖国中国。

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梁光烈上将不但设宴招待了他们,还端起酒杯向他们敬酒。不仅如此,他们还应邀出席了国防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建军83周年招待会。

招待会上,他们跟当年的老首长、老战友欢聚一堂,谈笑风生。

“我感觉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砂原惠感慨地说。

砂原惠虽然是日本人出身,但是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同样也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他的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