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至蜀地当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入蜀道路,米仓道一直都是历史学界研究对象当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在米仓道存在的时间当中,其经历了起起伏伏的阶段,真正使它进入繁盛时期的当属唐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乡间民道到到唐宋时期成为国家驿道,再到后来因为中央政府及政府中心的变化,米仓道进入了全盛时期。后期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变化,交通地位从国家驿道变成了官民并用和民间通行的商道。在米仓道使用过程当中,它促进了经过城市的商贸经济发展。

一、初次发迹:唐宋时期的米仓道

在唐之前,米仓道作为北方入蜀的道路并不受重视,该时期仍然以经广元之金牛道作为主要道路。米仓道开始受人追捧的时期可以回溯到初唐,从初唐一直到安史之乱,米仓道的交通地位相较于唐朝之前大大提升。

相比较于主要道路,金牛道是仅次于前者的唯一辅助备选线路。这是因为在唐朝整个期间,成都和汉中在政治经济区域结构地位越发重要,也就使得金牛道不能够满足所有的交通使用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仓道所在的位置,不仅同成都和汉中相近,与关中也不远,这就意味着米仓道的位置十分贴合唐朝政治中心的分布需求。在唐初期阶段,四川,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普遍呈现良好状态,成为日后王朝的经济依赖主体。在唐朝末期,安史之乱以后,汉中作为通往巴蜀的交通咽喉受到重视,而此时的北方地区受到战乱或边缘民族侵犯。

因此,皇帝都会选择在汉中和成都一带避难,这也就使得巴蜀和汉中成为了前朝政治区域的备选。一旦北方政治中心出现问题,那么关中所在的地区便会成为政治的大后方。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一直居于蜀地,也就使得当地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都有所提高。

从唐初到安史之乱以后,政治中心的变化意味着从长安到巴蜀之地的道路,更加受到政府的认可也就意味着金牛道和米仓道成为了全国主要交通路线当中,意义非凡的两条官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让米仓道的交通地位取代金牛道的时间,是在唐肃宗至德元年间。该时期的金牛道因为战乱问题变得不再安全,而且道路之上因为少数山民的破坏,不再成为官方前往巴蜀之地的首选道路,而在这样的机遇之下,米仓道成为了代替前者的选择。

在巴蜀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被加强之后,唐玄宗重新划定全国十五道,这些道路包括陕南东部和金川东、北川东大片地区,但是政治中心仍然选择在汉中地带,而米仓道恰好就在唐玄宗所规划的这一范围之内。

二、唐宋米仓道:连接南北政治中心的重要关卡

被规划在范围之内的米仓道,自然会相较于之前更被重用,但是真正让其进入巅峰时期的原因还是在于其促使了长安到兴源到成都及长安至星源至东川至西川间往来的频繁。这段时间当中,米仓道从原本普通的入蜀民道上升成为国家驿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为了能够控制这条官路,加强了沿线的郡县建制和治所选择,希望能够通过行政隶属关系来保障这条官道的通行。

作为一条官道,需要能够起到连接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州郡县城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会因为其连接州郡县城的交通作用,所以兼备交通中继站的功能。在米仓道的官道记载当中,曾有写到:“东至始宁郡三百六十里。南至清化郡二百里。西至益昌郡三百里。北至汉中郡三百里。东南到始宁郡五百里。西南到清化郡一百九十里。西北到益昌郡界二百五十里。东北到洋川郡四百里。”

这些史料的记载都证明了米仓道在上述位置当中,起到了连接作用,同时也反射了该官道能够在唐宋两代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米仓道,作为官道发挥出极大效应之后,政府在沿途设立了大量的驿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史方舆纪》要卷688如此记载:“又清水驿,旧在州南三里,唐置,今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在米仓道沿途当中有驿站的存在。这些驿站丰富了米仓道的交通运输职能,又助长其发挥了连接作用。后期为了能够让米仓道更好地发挥交通智能,将其剥离其名来源-米仓山,同时又增加水路运输。

在米仓道后续的交通运输发展过程当中,其不再只是单一的路上运输,更成为了一种包含陆水运的交通系统。而学者王子今认为:“水运条件得以开发的巴江,使其运输系统可以归属到米仓道系统当中。”

在唐宋时期发挥如此大价值的米仓道,相对于其初次投入使用的时间而言可谓是大器晚成。秦汉时期,米仓道栈道便已经存在。如今,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可以追溯战国时期在南疆桃源一线等处都可以发现,该时期留下的栈道、桥梁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到了唐宋时期,栈道的建设相较于秦汉时期,发生了变化,主要沿河谷地带进行建设,维修。在米仓道投入使用过程当中,由政府来负责占道建筑维修工程,当然,投入建设的还有当地民众,甚至是道士。

在米仓道的交通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当中,直接将行旅交通便利最大化。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等贵族阶层及文臣武将纷纷选择进入巴蜀之地。而他们当中进入成都平原的道路,多选择金牛道或者是米仓道。

从后续记载当中可以发现,从米仓道入蜀者很多,许多人选择经过米仓道进入成都地区,也有选择通过米仓道进入巴州一带。这些上层群体的涌入,直接促进巴中一带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今的巴蜀,仍然有许多石窟可以探查,那里记载了大量与官宦文人有关的史料。倘若观察这些石窟分布地区,可发现它们多存在与米仓道相连的古道旁。而在这些石窟当中存在的遗迹,镌刻技术到艺术层次都可以比肩于龙门云冈。

这意味着造像艺术从长安流传至巴蜀之地,从京城传到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佛教中心和四川其他地方,这更作用于米仓道发挥其职能

三、元明清米仓道:兴盛后的下坡路

唐宋是米仓道作为官道的巅峰时期,但是到了元明清的时候,米仓道的官路地位有所下降。该时期国家政治中心南迁北移,不再以关中汉中等地为主要政治中心。这就使得川陕的政治地位不断被边缘化,而米仓道的交通形式也不再如往常一般频繁。在元明清时期,米仓道从原本的官道逐步变成官民共用的民间行旅通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些变化并非是在短时间之内促成,而是经过了三个朝代的不断改变,最终形成通商道路的结果。元朝时期,米仓道还仍然处于被官方重视的地位。元前期在行省建设上仍然是以关中平原为依托,继续对四川的统治。

到了明朝时期,米仓道的地位开始下滑,元朝政府以米仓山,大巴山作为界限,划分了川、陕两大行省制度。巴蜀和山南的行政隶属关系完全被分割,直接保持作为连接两地的米仓道官道性质发生了改变,逐渐向民间通道转化。

明朝政府在对米仓道的管理过程当中将其关注点更着重于地方的治安和商贸经济利益关系当中。直至清朝,米仓道作为官道向民间通道的转化基本完成。将唐宋时期的米仓道与该时期的米仓道相对比,可以发现在清朝时期,米仓道沿途当中没有邮递,也没有驿站,这两个特点可以直接佐证米仓道已经主要转为民间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朝文人张邦伸《云栈记程》如此记载:“今驿路由沔入蜀,故米仓道由之者鲜矣。”这可以说是清代米仓道交通实际状况的真实写照。随着米仓道彻底转化为民间通道,政府对该道路的维护力度越来越小,后期主要由地方官员和民间自发维护。

在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不难发觉清政府对米仓道的管理态度更加趋向于经济和安全考虑,在原巴峪关或者曰卡门修复两道关隘,这两道关卡除了用作收取往来商旅之关卡税,同时也兼并着维护该道路治安的功能。

到了明清时期,边防战事逐渐平稳,米仓道作为兵道的功能也逐渐被削弱。到了民国时期,米仓道虽然仍然在交通功效上发挥着作用,但是,一九八五年之后日渐荒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再看米仓道的时候,很难再想象当初巅峰时期的它有多么的辉煌,只剩下勉强现出轮廓的大路行径和一堆杂草丛生的现景让经过的人们能够勉强辨认出这是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