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号称“民族熔炉”的美国之中,美籍华裔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

黄皮肤的他们在早年间漂洋过海、不辞万里来到北美大陆,克服了语言与习惯上的诸多差异,最终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但他们似乎始终无法真正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有着身份认同的尴尬,比如,在白人独占鳌头的美国政坛之中,就鲜有华裔面孔的出现。

不过,今天要讲的骆家辉是一个例外。

他曾当选为华盛顿州的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州长;他身上虽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但他的立场却始终偏向于美国;他在任时数次打压华为,拿华为开刀;辞去职位后,他又来到中国,顶着曾经职位的耀眼光环,开展讲座、演讲,“矢志不渝”地疯狂捞金...

那么,骆家辉究竟是何许人?如何成为美国首位华裔州长?在任时他又究竟做了什么?

一、 草根出身,步入政坛

按照如今的说法,骆家辉称得上标准的“移三代”,即移民家庭的第三代成员。

他的祖父骆世泽来自广东台山,为跟随当时盛行美国的淘金热而漂洋过海,却因语言不通而无计可施、屡屡碰壁。辗转之下又返回中国,生下骆荣硕(骆家辉的父亲)。

多年后,骆荣硕随家人来到美国,并取得了美国的绿卡,自此定居于此。

由于肤色、身份等问题,骆荣硕一家在美国的生活并不理想。在当时普遍歧视华人的恶劣环境下,骆荣硕找不到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长期工作,只能开一家餐馆,勉强维持温饱。

骆家辉在家中的五个子女中排行第二,由于家中贫困,父母无力支撑他们就读幼儿园,甚至连英语课都无法参与。直到五岁,骆家辉才第一次正式拥有学习英语的机会。

在相对艰难的境况下,骆家辉发扬出了华裔身上普遍所具备的勤奋刻苦、努力奋斗的精神,刻苦学习的同时也不忘打零工攒钱,一路坚持过来艰难的求学岁月。

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学位;毕业后又进入波士顿大学继续深造,取得了法律学位。

作为一名家庭状况亟待改善的华裔学生,骆家辉一开始选择进入名校的目的,也许是寻求一份体面、高收入的工作,从而让自己与整个家庭实现阶级跨越。但在大学求学期间,骆家辉从政的意图愈发明显,他想要成为管理这个国家运转系统中的一员。

波士顿大学毕业后,凭借近乎完美的个人履历,骆家辉逐渐步入了政坛,时年26岁。

他首先返回了他在美国的家乡——华盛顿州,成为了一名检察院议员,并在此工作期间逐步积累起基础的工作经验与大量的人脉,为他以后的政治晋升之路奠定了基础。

七年后,骆家辉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当选为华盛顿州检察院的副检察长,之后又以五十四的得票率当选华盛顿州金县的县长,成为该地历史上首位华裔县长。

这里多提一嘴,金县是全美第十三大县,人口众多,经济实力较强,县长一职无疑为骆家辉创造了更好施展政治才能的舞台。

1996年,46岁的骆家辉以58%的得票率当选为华盛顿州的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成为州长的华人。自此,他迎来了从政生涯上的首个高潮。

在任上,骆家辉多次访问亚洲各地,尤其是中国,在他的行程列表上更是被多次提及。他以贸易访问的形式,积极推动华盛顿州与造访地区的双边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之后,由于政绩突出,骆家辉在结束第一期任职后得以再次连任州长。至2005年退出下一任州长选举之时,他已经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将近10年。

卸任州长后,他于一家跨国律师事务所内任职,负责处理该事务所中国方面的相关事务。直至2009年,骆家辉被奥巴马政府起用为美国商务部部长,成为继朱棣文后奥巴马政府的第二位华裔国家部长。

纵观骆家辉的前半生,无疑是家长、老师口中“别人家孩子”的形象。出身草根,努力奋斗,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精明闯出了一番天地,最终身兼要职,步入政坛顶峰。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给予骆家辉这样的评价:

“数百万美国华裔移民中的两位所培养出的值得骄傲的儿子。”

二、 打压华为,包装美国

倘若用“辉煌”、“卓越”等字眼形容骆家辉的前半生,那么他随后的所作所为,则让他之前所树立起的此等形象一落千丈。

担任美商务部长期间,骆家辉大力推动中美两方的贸易,扩大美国对华的投资规模。一年的时间内,美国企业对华的投资数量与规模已经呈现出空前之态势。

扩大投资规模,倘若经营得当,对投资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举措。可谁知,美国竟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由,单方面宣布大幅提高中国部分出口商品的进口关税,甚至对一些中国产品多次展开反倾销调查。

而在对待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上,骆家辉的态度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他甚至曾说:“虽然我的身上留着中国血液,但我的的确确是一个美国人。

提起骆家辉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不得不提及的,便是他对中国企业华为的一系列打压。

自2008年开始,华为公司多次参与美国几家知名设备供应商与无线网络供应商的并购招标项目,却均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理由是:“危害美国安全,保护美国信心”。2010年,华为两次参与美国无线网络供应商sprint的并购招标,不出所料地均被美国政府拒之门外。

“拒绝华为,拒绝他国科技的渗透,保证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三条箴言似乎成为美国政客们心中心照不宣的缄默原则。

身居商务部部长职位的骆家辉自然深知其中厉害,他开始收敛起曾经对中国颇为友好的态度,颐指气使、傲慢地阻断了来自故乡土地的企业的发展前路。昔日积极推动双边贸易的形象荡然无存,与所有以美国利益为上的政客们别无二致。近几年的华为的芯片事件、沸沸扬扬的中美贸易战,都无不昭示着美国“唯我独尊”般的霸主心态。

2011年,骆家辉卸任美国商务部部长,摇身一变成为美国驻华大使。

8月13日晚,骆家辉乘坐自华盛顿飞往北京的航班,抵达首都国际机场。隔日,他现身大使馆府邸内举办的媒体见面会。

面对镁光灯与麦克风,他俨然是一副诚惶诚恐的国际友人形象,将早已烂熟于心的说辞娓娓道来,称:作为华裔后代,出任美国驻华外交大使令他感到“既谦卑又荣幸”。此外,他还呼吁中美人民携起手来,促进双方理解,拉近双方距离。

为了让更好地包装自己的“形象”,他出行不坐公家车、不携带保镖,飞机也往往只坐经济舱,外出时居住的酒店也不做过高要求。他还时常与妻子一同游览中国的其他城市,对外宣称:“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西方媒体的渲染造势下,骆家辉被塑造为一个“清正、务实、廉洁”的光辉形象,许多西方媒体还专门为这种作风起了个名字——“骆家辉现象”。

在面对中国媒体对之前制裁华为事件的质疑时,骆家辉也早已准备好了说辞:

“华为被阻止是一场意外,美国企业依然欢迎中国企业的到来。”

两面派的形象一时跃然纸上,谈笑间将当年的欺压一语带过,更包装了美国自由、开放的“高大形象”。但在光鲜亮丽的“廉洁形象”背后,骆家辉的真实面貌也正逐渐显露端倪。

在京任职期间,骆家辉在大使馆内安装了PM2.5检测器,实时监测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大使在呼吁保护环境,降低空气污染指数。

但他们很快便察觉到,大使馆所显示的PM2.5指数与官方实际播报的数字相去甚远,即使是空气新鲜的艳阳天,它所显示的PM指数也高于正常数值。

虚报PM2.5指数,言下之意正是讽刺中国的空气质量,此举引发了诸多不满之声,人们纷纷看清了骆家辉伪善面具后的真实面孔。

2013年,骆家辉宣布辞去驻华大使一职,并于次年返回西雅图与家人团聚。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与中国再无瓜葛,几年后,他将以另一种姿态再次“访中”...

从北京返回西雅图之后,骆家辉没有选择再步入政坛。短暂的间隔过后,在流言与微词中,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再次回到了中国大陆。

凭借着前半生积累下的耀眼头衔与丰富经验履历,他开始作为讲师、嘉宾出席国内多个讲座与经济论坛,收价不菲,短短几年内“疯狂捞金”,将曾孕育他的黄土地当成了颐养天年、殷实家底的摇钱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家辉的妻子也值得一提。

这名被前美国民主党主席认为“气质与肯尼迪夫人颇为相似”的女人,曾在骆家辉的政治生涯中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记者出身的她曾为骆家辉撰写多篇政治文章,为他的竞选进行舆论造势。在镜头前,二人大多以夫妻恩爱的形象示人,骆家辉还在摄像机前主动亲吻妻子。

在西方的观念中,贤惠的妻子、聪颖的儿女、甚至包括儿女怀中的宠物狗,都是一个成功男人不可或缺的因素。骆家辉将之悉心经营,同样打造出了一个政治招牌。

尽管表面看着十分恩爱,但两人却猝然间分道扬镳,不禁令人唏嘘,那镜头前恩爱的画面、温馨的氛围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逢场作戏。

无疑,作为一名政客,骆家辉是成功的、有手段的,他懂得利用身份为自己博取同情、创造优势,从而令自己在政坛中平步青云,身兼要职。

但同时,他也是虚伪的、精于算计的。他以“华人之后”自我标榜,却“其面犹华,其心犹美”,表面上与中国亲近,却暗中施以算计。

中国古语曾言:“非我族人,其心必异”。

在大洋彼岸环境的熏陶中,生于“自由国度”的人,无论血液来自何处,无论肤色深浅与否,在失去了根脉文化的熏陶后,他们只会在成长的轨道上结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

倘若身为华裔,在利益的抉择前左右摇摆,对故土时而疏远时而亲近,心中飘扬的始终是美国的星条旗,而并非中国的五星红旗,那么,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华人榜样”。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