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问我:孩子遭受失败后自暴自弃怎么办?孩子遇到困难总是自我否定怎么办?

成长的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挫折,而每一次的经历和重复出现的心理过程,都有可能影响心理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幼时,孩子因为手脚的协调能力比较弱,很多事情无法独自处理,这时需要家长耐心地示范与协助,直到他们能独自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入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长悉心的引导,孩子们慢慢掌握了各种自理能力,并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生活中更是有人遭受重大挫折后,凭借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斯蒂芬.威廉.霍金得了卢伽雷氏症,长年被禁锢在轮椅上,手脚失去了灵活。但他凭着个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思想家和杰出的理论物理家,并在物理学领域作出了大贡献。

可见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弹性非常强大,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在生活中培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弹性是指人在面对危险或困难时,能直接面对问题,并主动想办法将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降低到较小的程度,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快速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中。

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既存在个体先天生物特质的差异,也会受到后天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心理物质。

弹性越大,人对外界环境的调控和适应能力就越大。弹性越小,呈现反效果。可见心理弹性就像“弹簧”一样可伸可缩。

一个人如何获得更大的心理弹性?这是根据他的认知、经历、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归因风格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相关,从而外化出抗挫能力的表现。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需要从小培养抗挫折能力,以下七个方法帮助您:

1、相信人有应对问题的能力

世间任何生物想要持续生存下去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想尽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

换言之,“适应环境”是万物生还的本能反应,人类在面对环境压力时,会通过各种有利于自己或所属群体生存的方式作出自然反应,以其来应对各种生活压力,使得个体或群体能更好地生存,这就是心理调适能力。

比如刚出生的宝宝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但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会本能地使出全身力气用哭闹引起养育者的关注。

快到一岁的孩子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行走,为了能尽快地融入集体,他们会耗尽全身的力量去打破身体的平衡,在跌跌碰碰中学会行走。

作家张海迪5岁的时候因为血管瘤而高位截瘫,导致胸口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无法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他很难活过27岁。

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感到难过,从此便更加珍惜时间。于是他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放弃的精神为自己延长了生命。

后来又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强大的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道路,现在她已成为有名的作家。

可见人是环境的产物,只要有一丝求生的意志,就会根据环境和条件调适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应对问题的能力。

2、正向反馈

人其实很容易受到暗示,如果一个人总被他人暗示“品行端正,解决问题能力强”,那么他就会在这种环境中渐渐产生自我认同,他的行为也会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直到逐渐丧失自信,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如果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始终向他传递一个信号“你是可以的,我相信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内心就有了基本的力量。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否定,就是一种助力。

3、积极归因

我们对自我的感知,对世界的理解,都是源于内心的构建。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不是来自事物的本身,而是来自内心的选择和对事物的归因风格。

也就是说,你赋予了一件事物的不同意义,将直接影响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和行为表现。

曾经有一个关于沙漠的故事:有两个人在沙漠行走,在漫漫长路中既劳累又口渴,此时看到手里都只剩下半瓶水。

其中一个人心里不停地抱怨:“怎么搞的?只有半瓶水了哪够喝呀?我真是倒霉透了,还有那么长的路才到目的地,我肯定没救了”。

于是他带着满怀愤怒的情绪在行走,后来他不是被渴死,而是在炎热、疲劳、消及思维、自我否定的多层消耗下死去了。

而另一个人的反应完全相反,他看见只有半瓶水时,心里想:“在这干燥的沙漠里,虽然缺少水源,幸好我手里还有半瓶水,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相信,只要我把握好手上的资源,一定能坚持走到目的地”。

于是,他带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在行走,后来终于实现了愿望。

这就是同一件事情,因为人们不同的解释风格而产生了不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一个眼里有光,乐观向上的人,总会得到生活的善待。

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解读风格,帮助他们学会积极的归因方式,从而提升乐观心态。

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失落时,我们可以说:“虽然这次的考试成绩不佳,但通过被扣分的题目,你知道了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找到了调整和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次考试增加了新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成功时会思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提升或收获,再分析是什么因素让我成功了;面对失败时会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我要如何改进,我能在错误中学习到什么。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更多地只关注当下的结果,缺少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习惯。

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困难和失败,学会自我分析,让他们明白每一个问题都是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构建成长型思维的过程。

4、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是一种移动的生命能量,既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认知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通过身体呈现出来的行为及反应。

积及的情绪会带给我们愉悦舒服的感受,消及的情绪会让我们焦虑不安。父母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情绪调节的方法,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具体方法有:深呼吸、运动、画画、打沙包、写日记、听音乐、做喜欢的事、找人倾诉、寻求帮助等。让孩子明白情绪是正常的反应,他们会来也会走。

孩子越是处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中,越有能力面对困难,越能用理性处理问题。

5、榜样作用

所谓身教大于言传,父母乐观的生活态度,父母面对问题时的成长型思维,是培养孩子乐观心态的基础。而一个孩子的心态是否乐观,将直接影响他的底层思维是如何看待问题。

生活中,可以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多带孩子了解名人事迹,让他们看见别人是如何通过强大的抗挫能力改变困境。这有助于孩子明白抗挫能力与生活和命运之间的关联。

6、挫折体验要适度

有些家长以为:培养孩子抗挫能力就是刻意让他们多去经历磨难和挫折,锻炼的越多,能力就越高。

其实挫折教育不等于人为制造挫折,事实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挫折事件自然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比如孩子刚学走路时摔跤了,做作业时被一道难题卡住了,参加竞技比赛输掉了,被老师或家长批评了........

适度的挫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勇敢和坚强,过度的挫折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干扰。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意思是指在之前经历的事件中,经常遇到困难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久而久之心里形成一种无助和失望的感受,从而将这种感受扩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中,直到产生消及的自我定义“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我真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经常遇到不会写的作业,由于家人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去帮助他,以为只要孩子天天上学就可以了。

但实际上,孩子当天的知识点没有理解,又无法衔接上新的知识点,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多,成绩快速下降。当他一次次在作业本上看到满满的差评时,一种深深的无助感和自责感涌入心中。

当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倍受挫折,内心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差等生(我不行)时,慢慢便失去了自信,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此时家长要如何处理才能帮助到孩子呢?

1、先疏导情绪,再让孩子明白遇到难题很正常,这正是我们学习的机会,妈妈和你一起想办法(给予支持和力量)。

2、引导孩子分析不会做的原因,找出问题关键,做出相应调整(如: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旧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新知识的吸收?理解有误?)。

3、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分析解题思路(面对问题)。

4、把难题拆解,先解决小问题,再解决大问题,一点点重拾信心。(提供学习方法)。

5、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比如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不仅在课本上,还可以延伸到生活中。可以带孩子去商场购物,并让他负责管理金钱。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能帮助孩子理解概念,并提高学习的乐趣(玩中学)。

通过以上的处理方式帮助孩子在学习上恢复自信,把“我不行”变为“我能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及时复盘

教会孩子复盘能力。

当孩子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引导他回顾处理问题的过程,分析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养成及时梳理、总结、调整的习惯,有利于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件时快速找到应对措施。

挫折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遇到挫折不可怕,重要的是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用积及的态度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让思维更开阔,让心态更乐观,让生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