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CHENGJI.城记西唐

工业稳则发展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对西安来说,经济最大的困扰是“工业不够强”。

西安,本身拥有良好产业基底。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下,“强工业”已成为上下共识,“重回制造业”已是城市战略。那么,从西安首次相关“工业经济”大会上,我们能看到什么?

历程:西安工业经济之变

城市发展,强大的工业是根本。“工业一业定乾坤”——它是人口聚集和经济运行的基石。

因发展阶段不同,二产比例和实现产值分析要结合:比例,代表产业基底;产值,代表工业实力。发展,皆有其惯性及其周期。早些年,西安二产占比和工业产值,相比同类型城市并不高。

近十年的时代背景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工业经济总体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年增6.1%。

与全国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西安工业增速亦在“调挡”。不过,在西安“重归制造业”城市战略下,二产日益稳健。2021年,西安二产占比为33.5%,超过成都、杭州和广州等城市。

西安二产比例持续稳健◎制图/城记智库

外界大环境的变动,再加上多次疫情,西安此前经济增速放缓明显。

不过,此时工业“定盘星”作用得以发挥。在西安“重归制造业”战略下,2021年工业增速重回中高速区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用在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来说,最为恰当。

根据2021年公报显示,西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增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731家,九家产值过百亿企业合计产值占比达46.6%。

2022上半年,大环境依旧严峻下,西安工业隐现“厚积薄发”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H1西安规上工业增速第一◎制图/城记智库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增11%,创五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和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排名第一。众多龙头企业领跑,比如三星、比亚迪、陕汽和隆基绿能等。

这背后,西安更是强化了“龙头区域”的带动作用:按照“布局集中、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原则,鼓励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按照产业定位,促进工业向开发区集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西安经开区召开“工业经济”大会——多年来首次相关主题大会。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解读:如何走向下一步

打造制造业强市,坚定提升工业,决定经济发展下一步的可能。

这次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有两个看点值得关注:第一,经开区拿出2250万支持资金,支持区内重点工业企业及团队;第二,发布36条“真金白银”产业政策,宣布在未来三年将拿出最高9亿支持资金。

企业,是经济发展重要载体;工业,是经开区发展基石。若注意观察,可以发现类似“工业经济大会”在西安极为少见。

在新的目标下,支持企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扶持,更需“硬核”政策加码。这次大会,经开区发布了“三十六条政策”,年度支持资金达到3亿,未来三年将释放最高9亿元政策红利,鼓励各企业与经开区携手并进。

西安经开区工业经济大会◎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经开区工业经济大会◎NEWS

仔细研究这些政策,我们会发现经开区有不少亮点。

比如,推动区内产业链的协同。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必经之路。对此,经开区支持区内工业企业间加工协作、工业品配套,支持区内工业企业间加工协作、工业品配套等,并给予30~100万的支持。

比如,加大对引领型企业支持:支持对象,包括承担省市“揭榜挂帅”项目、“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培育单项冠军企业,并给予30~200万的支持。

比如,支持工业和技改投资力度:对年度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以上的工业项目,给予投资额1%资金支持,最高500万。对年度完成1000万以上投资工业技改项目,在获得省市支持之外,给予投资额1%的资金支持,最高300万。

经开区是西安汽车工业的重镇◎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开区是西安汽车工业的重镇◎NEWS

从这些政策分类和制定中,与区域和企业发展“高匹配”。由此可以看出,西安经开区对自身产业有精准的认知和引动。

立足经开目前的发展特点,基于“一河两岸、四区两园”空间格局,36条政策中还出台了包括“支持消费新业态、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促进现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主力经开“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型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1993年正式设立,到今日成为“主战场”,经开区是西安经济发展的缩影。“工业经济大会”召开的背后,是经开区再度升级和强化“工业立区”战略,并为未来发展定下基调。

战场:重新发现经开区

工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区域强。西安北部发展乃至“北跨”,经开区成为重要推动力。

“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这一切变化的基石。从数据上看,2021年经开区GDP达1031亿,市场主体总量7万多家。从工业经济角度来看,特征明显:

一是“工业立区”,产业形成高度集聚。

2021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2家,实现1967亿总产值,同增18.7%,总量占全市近1/3。

形成以陕汽、吉利、隆基、华天和超导等为代表的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工业集群。尤其是汽车产业,涵盖商用车、乘用车两大领域,具备60万辆整车产能,年产值达756亿,约占全市60%、全省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2021年陕西汽车产量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二是龙头带动,陕汽形成“强链条”。

2022年,是陕西汽车产业“新元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将突破百万辆大关,增速位列主要汽车省份第一位。

作为我国重卡行业的排头兵,在国内重卡市场整体低迷下,陕汽跃至行业第二,逆势增长31%,市场占有率已达21.6%。6月成为全国重卡市场销售冠军,7月德银天下正式登陆港交所。

作为陕汽集团最大子公司,陕重汽八月出口产值达90.4亿,同增125.6%,是全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西安经开区实景◎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经开区实景◎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开区实景图◎来源/西安经开公号

三是隆基智造,创下新的最高纪录。

依托隆基乐叶等行业龙头企业,补齐产业链研发与制造短板,经开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产业聚集区。

近日,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最新认证报告,隆基采用自主研发再获新突破:在掺镓p型全尺寸单晶硅片上,隆基将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推高至26.12%,创下迄今为止p型硅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

经济,才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业关乎着西安经济的未来。这条路,“艰难而正确”

文=CHENGJI.城记西唐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来自公开网络

若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