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长的养娃模式,跟上代人显然有着“云泥之别”。别说“以前的父母同时养几个学生不觉得累”;说句实在话,那时的家长在供养后代方面,既花不了太多成本,也不必付出很多精力。而现在培养学生需要付出的,往往不是很多长辈能理解和体会的。

自己舍不得喝的牛奶,被儿子随手分给同学,是我太小气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80后、90后家长,成为父母之后会特别重视子女。生活上,竭尽所能给学生提供好的物质保证,不想他们因为家境而自卑。

学习上,也努力给儿女争取好的教育资源,自己舍不得买件像样的衣服,给学生报补习班、兴趣班,却丝毫不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正是因为这代家长上学时,经历过很多不被父母理解的时刻,也体会到了不同家庭培养模式,给同龄人带去的巨大差异,他们自己成为家长后,更不希望子女尝到自己吃过的苦头。

有位小学生的母亲,便是这样的类型。她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层,赚钱比较辛苦,却尽量给儿子好的生活。就比如喝牛奶吧,他们一直买的是好几元一小盒的。

对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他们而言确实属于超市里相对高端的类型,比普通袋装的牛奶要贵一两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从来舍不得喝,本来是每天给学生一盒,每箱刚好喝12天。想不到新买一箱后,半路遇到了结伴玩耍的其他几名同学。

儿子二话没说就打开箱子,直接分给了他们。看着自己都舍不得喝的高端牛奶,被儿子随手分给同学半箱,这位家长很是心疼。

她陷入了纠结,不知道是否应该批评学生,所以向网友们提问:到底是我太小气,还是儿子不懂事?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过于“大方”,很少考虑家长的感受,有以下多种原因

本来以为是“个例”,令人意外的是她的问题引来很多家长的共鸣,“同款”小学生还真是不少。还有家长坦言,自己家的学生已经是高年级了,拿东西给别人还是“不过脑子”。

我们先来谈谈原因吧,这种现象可能跟很多因素有关。首先是学生本身的性格使然,有些同学确实天生就不介意这些。但更多情况,往往是后天养成的习惯。

这就跟家长的日常表现和教导方式相关了。如果负责带娃的人,经常强调“分享”,但很少告知学生买东西需要付出成本,他们就对“花钱”没有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代人因为物质条件比较差,经常跟后代强调“不能乱花钱”,可能让子女形成了自卑的性格。而现在有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种极端,从不跟学生谈家境,以至于他们以为自己得到的东西很轻松就能获得。

还有客观的原因也不能忽视:班级内互相分享食物的现象比较多,学生可能也从别人那里拿来过零食、水果。有的家长可能还特意让学生带好一点的东西,不想他们被同学“小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过度在意,确保学生不是班里“最差”的即可。如果遇到这位母亲说的情况,适当地引导和教育是必要的。

有位网友的建议很不错:家长不必一味强调“供你上学这么不容易”,但是需要用合理方式,让学生明白买牛奶需要付出成本;既然儿子选择送给同学,那么自己有6就不能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的同时,也需知道原则,不要培养“讨好型”的性格

相信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小学生也能逐渐明白,家长所提供的东西是有限的。自己在分享给同学的时候,需要考虑“代价”。

虽然只是半箱牛奶,背后反映的问题却不能忽视。如何培养学生对“花钱”的基本认知,既不要过度大方,也不能太自私,是值得家长重视的话题。

有的学生只知道分享,很少考虑别人是否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短期看可能是“心胸宽阔”,不会轻易计较。但是成长后期,却容易体现出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类学生可能对人际关系里的“交换原则”没有概念,吃亏的不会只是物质层面。别人请他帮忙,可能不知道拒绝;自己需要帮助,却不好意思开口。

所以,家长们在教学生分享的同时,也要告知原则。在确保自己不会受到太多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分享。不要培养出“讨好型”的性格。

话题:你家里的小学生是这样的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