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中华大地已是一片沸腾,五星红旗在各个地区相继迎风飘扬,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尾声,整个华夏大地即将再次迎来一统。

为确保新疆地区能够和平解放,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彭德怀带领第一野战军和二十二兵团向西进发,与此同时,王震兵团率领部队向祁连山行进,以共同震慑盘踞在新疆的国民党残存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王震兵团在接到指示后,立刻动身前往祁连山脉。由于是从草原转战而来,战士们的御寒物资并不十分充裕,面对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他们甚至不敢停下急行的脚步,在夜晚战士们也只能抱团取暖才扛得过漫漫长夜。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战士永久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之上。在历经磨难后,王震兵团终于越过了祁连山脉,并直下酒泉同彭德怀部队会合。

虽然在国民党军官张治中及我党其他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新疆地区没有再大规模兵戎相见,但部分反动势力仍蠢蠢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新疆地区的和平稳定,组织上决定派部队尽快入疆,以稳定局面。

10月20日下午,在经过十余天的长途跋涉之后,王震便率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战车营抵达今日的乌鲁木齐,接管了这片广袤大地的省会。

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只有少部分队伍能够驱车前往,大多数战士想要到达新疆各处,只能靠双脚前行。部分战士为了能够尽早到达指定地点平定叛乱,甚至选择穿越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多年之后,曾有亲身经历的老兵回忆道:“沙漠里最困难的就是没有水喝,即使嘴唇干裂,也只敢喝上一小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之下,战士们仍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仅花费了不到半年时间便进驻了当时新疆的各个主要城市及重点军事要塞地区。至此,新疆地区再次牢牢地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随着解放军陆续进驻新疆各地,一个棘手的问题便显现了出来。

解放后的新疆一穷二白,万事万物皆百废待兴,由于当时生产方式相当落后,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普通民众时常在温饱线边缘徘徊,如何去供应数十万战士的口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从内地运粮,还是向周边国家购买粮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然而毛泽东当初之所以将王震派去新疆,在很早之前便对此事有了一定的想法。

早在1941年,王震曾率领部队开发“南泥湾”,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将人们口中的“烂泥湾”开发成了塞上小江南,保证了部队的自给自足。

正是基于此,毛泽东才派王震前往新疆,希望这位将才之人能带领战士们开荒耕种,在戈壁荒漠中再造一个“小江南”。

王震自是明白这些,在全面接管新疆后,便会同陶峙岳、赵锡光等人着手新疆建设相关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战士们一穷二白,想要将新疆建设为塞上“小江南”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不仅如此,部分战士在听到要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时,内心是难以接受的。

在他们看来,当兵就是要打仗的,现在却要他们在这里当农民种地,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落差,为此,王震一方面亲自带领部下跟这些同志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在农忙之余组织众战士进行军事训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尽管如此,仍有不小的问题摆在众人眼前,最亟待解决的便是战士们的住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很多开垦荒地的战士连最基本的睡觉地方都没有,只得以地为床,以天为被,露天宿营。后来,在众战士的努力探索之下,才得以就近搭建简易的“地窝子”休息,解决了最基本的住宿问题。

所谓的“地窝子”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出规整的深坑,然后以土坯子堆砌出矮墙,上面以几根结实的椽子为梁,盖上树枝草叶等,再用泥巴加以固定的便大功告成了。

这种“房屋”比起我们对正常房屋的认知而言,要简陋的多,甚至都不如茅草屋,虽说相对来说冬暖夏凉,但其通风却相当不畅,屋内常年弥漫着浑浊的气味,经久不散。

但作为早期的“家”,众战士已经相当知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后来援疆来的知青而言,这“地窝子”也绝对算得上是个稀罕物。曾有一批黄昏来到此地的知青,见目之所及,荒野一片,但转瞬间便是人头涌动,甚是惊奇,好似人从土里长出来一般。

但等他们真正住到这个地方,才发现众多不便之处。对于新来的成员而言,“地窝子”太过相似,出了门便找不到回家的路,经常晕头转向一大圈才能摸到住处。并且天一黑,个别不熟悉路况心急地回家的战士也偶有一脚踩到房顶,空降他屋的笑话。

曾经部队文艺汇演,匆匆往回赶的女知青便一脚踏空,落到了正在屋里喝酒谈天的其他战士的床上,屋内众人片刻错愕之后,便是一阵哄闹,还有人打趣道这真是“人在家中坐,美人天上落”,以此苦中作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兵团中才慢慢出现了土房子。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才逐渐浮现了砖混结构住宅的身影。

后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兵团内部掀起了一股建房热,“地窝子”这才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另外,在垦荒之初,虽说住的问题因“地窝子”的出现,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开荒种地水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想获得充足的水源,战士们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挖沟渠,从天山上将水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光是修建沟渠的石头就需要七千立方米,这一工程量是相当庞大的。

对于当时的战士而言,他们既无车辆又无工具,有的只是血肉之躯,靠的只能是肩扛手挑,但即便是这样,战士们也从未退缩。

在搬运石头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衣服被石头磨坏,有的战士干脆脱了上衣,肩上垫着捡来的羊皮垫干活。虽然石头运到了,但另一个接踵而至的难题:水泥从哪里来却愁坏了众战士。

苦思冥想之际,一个战士急中生智,提出了可以将砖磨成粉加入石灰后来替代水泥的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几次试验之后,这种方式制造的“水泥”基本上已经能够达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了,不过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

那些去生产“水泥”的战士手上脚上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烧伤,并且由于长期在灰尘下工作,很多战士甚至能咳出血来,这无异于在用生命去奋斗。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下,很多战士的营养也无法跟上,久而久之,许多战士便得了“夜盲症”,为了不耽误开垦进度,众多战士一致决定挑选出年轻的孩子在黑夜中成为众人的眼睛。

虽然事隔多年,但提及此事,部分知情的战士依旧热泪盈眶。如今参与新疆生产建设的第一代开荒战士早已随着岁月老去,但他们为新疆所作出的贡献却值得被永远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疆的博物馆中,有一件补着两百九十六块补丁的军大衣在众多展品中显得格外扎眼,这是一位当年军垦战士所穿的军大衣。在垦荒之初,每名战士配给的物资极为有限,基本上每三年才发一套棉衣。

而这套棉衣在高强度的劳作下,磨损相当严重,补丁几乎是必备品。同时为了节省布料,战士们的军衣几乎没有口袋和衣领,就这样,每位战士能省则省,全力支援新疆的生产建设。

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正是在这股不服输、有干劲、能吃苦的精神下,众多将士共同努力,一直开拓进取,终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便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下达的任务,基本实现了部队的自给自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考虑到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王震等高级将领共同决定向中央军委提议将在新疆的部队进行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建设兵团。

中共中央结合历史经验,慎重考虑后决定采纳这一建议,于1954年10月7日作出重大指示,要求在新疆的驻军战士及其家属共计17.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与此同时,兵团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发生转变,开始向企业化管理过渡,业务领域也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全面铺开。

并且这之后,兵团又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补充新鲜血液,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一支以生产建设为主的军事建制式兵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好景不长,特殊时期来临之际,刚走上正轨不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受到了波及,直到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在经过实地考察,听取各方意见之后,才作出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决定,并且将其名称正式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此后,兵团在党的带领下才开始逐渐从混乱无序中走出来,正式开启了二次创业之路。

1983年以后,兵团开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兵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在国家实行计划中单例,为兵团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体制,1997年中央正式发文明确规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其不仅要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而且同时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领导。

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内部能够设置行政机关和政法机关来分别负责兵团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另外,作为一个“准军事实体”,兵团仍然保留着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及相应的军队职务称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伊始,便始终贯彻落实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同当地百姓争利”的良好工作作风,因此,大部分的开荒活动基本都是在沙漠的边缘组织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辽阔的大漠边缘,每片绿芽、每株绿植,皆凝聚着兵团战士的心血,都是一代代兵团人手拿锄头,浑汗如雨,勤恳耕作的硕果。

农业作为兵团开荒之初的重头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基础产业。凭借着当地所蕴藏的资源优势,一代代兵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已经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开垦出了一片片绿洲。

走进这片绿洲,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里的农业设备已基本同内陆的国营大农场般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可以说现今的农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大农业体系的构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所生产的农牧产品不仅品种繁多,且相较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而言,无论是单产,还是质量和商品率均处于优势地位,主要的经济作物单产水平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

作为全国知名的商品棉销售基地,兵团每年的棉花产量便能占到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同时,兵团为了确保农业的生产灌溉,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这样一来,水库、输水渠道及机电井共同组成的输水网络,便覆盖了整个农场,几乎可以将水输送到兵团的每一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兵团的农业相辅相成,兵团现有的工业体系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辅之以能源和基础工业,基本涵盖了食品、煤炭、化工等数百个门类,共同组成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事实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以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新疆现代化工业的奠基者,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试水工业,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的。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便冲在了最前列。

经过初期的试水,兵团围绕着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抵制住了外界产生的重重压力,这才造就了现如今兵团在工业方面欣欣向荣的局面,并且产生了数十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其所生产的工业产品还曾数次斩获国优、部优、区优等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工业,要想将产品推销出去,发达而又便捷的商贸流通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兵团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将其视为重点进行推进,大规模的基建服务,不仅将新疆内部连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而且彻底打通了新疆同内地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

不仅如此,由于前期的积累,现在的兵团拥有着勘测、设计、施工一条龙的建筑、安装施工队伍,他们能够到国内外各地去承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大型建筑工程,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另外,随着垦荒戍边的不断深入,兵团的人口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止到2019年末,其人口数量便已从初期的17.5万人猛增至324.8万人之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代兵团儿女均在这片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并将根深深扎入脚下的这片土地之中。

总的来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使命和宗旨便是“屯垦戍边”,屯垦作为手段,戍边才是真正目的,屯垦最终服务于戍边。

兵团作为中央支援地方,稳固地方经济发展,保卫国家和平安全的产物,不仅有效地粉碎了地方势力及外国霸权分裂新疆的企图,而且在经济上兵团的生产总值曾一度达到近300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