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编者按:这是作者六年前撰写的文章,文章旗帜鲜明地反对国企进军房地产领域,如今很多问题得以显现,给房地产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真的令人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6月1日,央企再度在上海土地市场大显神威。继上月央企保利地产“任性”豪夺周浦地王之后。6月2日,隶属财政部的上市公司信达地产以58.05亿元总价夺得上海宝山区顾村一地块,溢价超过303%,刷新今年上海土地市场溢价率纪录。纵观今年土地市场,逾50%的地王都是地方国企、央企制造,尤其部分央企表现异常活跃。(6月2日《上海证券报》)。

非主业房地产国企之前是被禁止进入房地产领域的,2009年之后才有部分国企试水房地产业。而近两年随着中央政府对水电系、铁路系从事房地产业开禁,不少国企在土地市场上表现得更加激进,助长了“赌性”,造就了央企操演的“天价地王”,把土地出让价格炒高了好几番。据中原地产数据:2016年前5月,全国土地市场总价超过15亿元的105宗高价地块,成交总价为3288.2亿元,其中有52宗被国企获得,合计成交金额达1785.8亿元,占比为54%;尤其财政部主管的上市公司更是夺得土地市场的“头彩”,如被业界戏称为“钱袋子”的信达地产自2015年7月至今,通过公开招拍挂新增10宗地块,其中7宗就是地王。

这就让人不难理解了,今年初一二线城市尤其一线城市楼市价格非正常上涨,除了“首付贷”推波助澜之外,国企“疯狂”拿地也是重要诱因。应该说,中国房地产业整体回暖迹象出现,与国企全面深度锲入“功不可没”;也可以说,只要有更多国企不断加入房地产大军,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就不会陷入“窘境”,中国房地产业就不会“硬着陆”,房地产泡沫就永远不会破灭,房地产做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地位也永远不会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当前社会经济现实看,国企进军房地产尽管是当前经济综合征的一剂有效的“麻醉剂”,但国企在房地产业中垄断地位不断提升和势力日益“坐大”,其带来的社会危害却又不得不令社会各界及民众担忧。首先,国企参与房地产业,有不务正业之嫌。越来越多的国企由于尝到了房地产开发甜头,会把更多资源倾注房地产业,会渐渐对自身主业失去兴趣,令研发创新劲头减弱,对塑造民族品牌和打造百年国企之基带来不利影响,使中国国企难以成长为世界有影响力企业。同时,也会使国企垄断地位不断提升,导致“国进民退”现象加剧,更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会左右政府改革决策。其次,国企参与房地产并疯狂拿地,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方面,抬高了房地产开发成本,使中国房地产价格陷入“不断上涨”怪圈,大大抵消政府调控功效,不断降低民众幸福指数,加剧普通民众生活痛感。近年地王层出不穷,地价飞涨的背后与国企兴风作浪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因为国企不断推高土地出让价格,使地方政府不断增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地方政府难以把过多精力用于发展实体经济上,中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之路会被无限延长。再次,国企参与房地产会不断促使房地产业“加杠杆”行为,把更多社会资源吸引到房地产业上,比如银行信贷资金近年房地产贷款中增幅最大,如此循环往复,既会使银行部门失去对实体经济支持兴趣,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现象难以改观,更会使金融风险不断加大,最后银行有被房地产业“吊死”之危,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不可避免,这绝非危言耸听。

最后,财政部下属的上市公司不断加入“抢地”行列,带来较多社会负面影响。由于其背靠大树和不差钱的“天性”,不仅会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升房价,使房地产陷入恶性循环怪圈;而且也会使财政部门备受民众诟病,让民众产生中央政府放纵土地高溢价和房价高涨的“错觉”,会降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国企全面深度融入房地产业,是中国社会经济之痛,更是民生之痛,相信大多数国民会对此饱以贬议。为此,中央政府应对国企进军房地产并不断推高土地价格的现象引起重视,并下决心严加监管:一是让国企回归主业和经营本位,对已进入房地产国企限期退出,对其房地产业务可让民营资本介入接盘,消除“国进民退”现象。

二是对目前各地土地价格加大监管力度,对土地价格过高溢价率加以限制,防止各地“地王”不断涌现。同时,消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在发展房地产上形成正确理念,规范土地出让行为。

三是对民营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正确引导,既要防止其盲目拿地、终止其房地产开发暴利行理;又要防止其任意哄抬楼市价格而把土地虚高成本转嫁给广大普通购房者的做法。四是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促进国企“瘦身健体”,确定自身经营发展方向,把更多精力用在打造民族品牌和百年“国企”身上,使国企能真正提高经营发展活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器”和“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