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初,正在武汉前线艰苦抗疫的中央指导组专家张伯礼院士接受了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

节目中,听到主持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后,72岁老人在镜头前潸然落泪,对主持人只说“你太厉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只用一个问题就把老院士问得当场流泪的主持人,就是“央视名嘴”董倩。

在镜头前把采访对象问哭,这不是董倩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尽人皆知的“央视名嘴”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采访又会受到怎样的反应?今天,柴叔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董倩,去了解真实的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倩的个人经历在旁人来看除了“优秀”二字绝无其他评价。

1971年董倩在北京出生,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开明通达。作为家里独生女,董倩得到的是很多同龄人都没有的宠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性格外向、独立、主意正,在小学低年级时因为好玩导致成绩差,不过后来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聪明的董倩很快就逆袭成为优等生,开启学霸模式。

从小学、中学到高中,学霸董倩的成绩一骑绝尘,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历史专业并非董倩的兴趣所在,她的兴趣、志向都不在于此,大学几年更多时间被用来博览群书、拓宽眼界。

1995年大学毕业,当大多数同学开始从事历史相关工作时,董倩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机会都是以漫不经心的状态偶然出现的,但那其实是命运有意的安排。

就在董倩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时,她偶然得知中央电视台正在海选主持人。

虽然她对电视台的工作一无所知,但是名校学历、厚重的知识储备、大方的临场表现成为董倩的亮点,她被央视录取,成为《焦点访谈》国际组的编辑。

毕业就进央视,董倩的职业起点非常高,收获不少羡慕的目光。

就在大家都以为董倩会职场高开高走的时候,她却让人大跌了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董倩在节目中思想有深度、举止大方得体、节奏把握精准,是高度职业化的优秀主持人。

然而27年前初入职场,她的表现却是一团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倩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工作的第一天,除了礼貌性打招呼,没有人来和董倩说话,大家都在忙碌但有序地做事,没有人来主动教她什么。

无所事事的董倩尴尬得手足无措,只觉得自己很多余。

北大4年除了给她高学历,也给了她清高甚至傲慢的品性,自尊多于常人的几倍,董倩做不到“不耻下问”。

不过,再骄傲的人也会被现实按着低头。不久,董倩开始走出新人阶段的尴尬,主动陪着笑脸、追着前辈问问题,哪怕人家冷脸相对。

学习能力极强的董倩很快进入状态,工作有了起色。一年之后转到记者岗,负责室外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缺少经验,更缺少临场随机应变的能力,董倩再次遭遇挫败

她精心准备采访却接二连三被喝倒彩,别人只用30分钟的工作她需要两个小时,同事嫌她差劲不肯同组工作……

观众也不认可她,北京广播学院的博导张颂干脆寄了满满几大页纸到节目组,把自己对董倩的批评和内容分析一一罗列。

就连当初招她进台的制片人也被牵连,怀疑自己马失前蹄看走了眼,只担心董倩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败笔。

工作第二年,董倩就遭遇到自己的职场滑铁卢,她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甚至有了离开央视的冲动。

好在骨子里的骄傲和自信让董倩没有一走了之,她不服输也不甘心,她要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痛定思痛之后,擅长方法论的董倩在工作方式上积极改变,有的放矢地补起短板,没用多久就颇见成效。

从1997年到2003年,从《焦点访谈》、《东方之子》到《新闻调查》,董倩做了7年出镜记者。

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那就是挖掘事实真相,剖析事情本质

董倩日益成熟起来,她不但在高手林立的央视站稳脚跟,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主持风格,与节目调性相得益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和同行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董倩获得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成为闪亮的“央视名嘴”,个人事业登上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业登顶的董倩被更多人关注的同时,也被更多人提出质疑,口碑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认可她的观众喜欢她大气、自然、朴实、深刻,节目节奏把控得自如

在《央视论坛》节目中,面对无数在个人领域里堪称大佬、北斗的重量级嘉宾,主持人但凡在知识、气场、专业上有一点点短缺,都难以压得住场面,更遑论推动节目节奏、和嘉宾沟通。

董倩强大的知识背景和成熟的风格让她稳稳地把控住节目,让嘉宾感觉她“配”坐在沟通者的位置上,也认可她的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质疑她的观众不喜欢她提问犀利、直接、不顾及对方感受,甚至过于冷血

在《面对面》访谈节目里,董倩问过董明珠“有钱为什么还如此拼命”的尴尬问题,也被叶嘉莹暗讽对做学问没有兴趣……

质疑董倩的声音渐渐放大,明确的反感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现场报道。

当一个被困很长时间的小男孩被救出后,董倩向他提问:

“你现在感觉如何?被压在下面时疼不疼?被救前绝望吗?”

这次提问被很多观众称为是“伤口撒盐”、“不顾孩子心理创伤的冷血行为”,批评之声迅速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郎平回国执教中国排球队,对于她曾经担任美国排球队主教练的过往,董倩没有像观众和郎平希望的那样一笔带过,而是“死缠烂打”,揪住不放。

“你作为美国排球队主教练在打中国队时纠结吗?”

这样的问题让郎平一脸窘迫,也让董倩成为毒舌、不尊重采访对象的反面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倩的“不通人情”到2015年达到观众的忍耐上限。

天津塘沽大爆炸的现场,董倩提问刚下战场的消防员:

“作为家里的独子,如果你出意外父母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大义和小家伦常在这里成为尖锐的矛盾双方,问题内容不合适,提问时间更不合适。

年轻的消防员沉默良久,在董倩连续追问下才哽咽地说“我无法回答”。

采访让被采访对象和观众都感受到强烈的窒息感,有的观众表示董倩的采访拉低了整个央视的水准。

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特大森林火灾,30名消防员赶赴火场,最后仅仅3人幸存。

如此悲壮、可歌可泣的场景下,董倩却向幸存消防员提问:

“你和去世战友关系好吗?想过去救他吗?现在你自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防员刚刚经历生死、痛失亲密战友,悲伤尚且不能自抑,就又被董倩的三连问直击灵魂。英雄的消防员哽咽到不能言语。

观众对董倩长久积累的质疑终于爆发,谴责铺天盖地而来,满屏都是“刁钻、冷血、毒舌”字样。

“没有人性”成为董倩的耻辱标签,网友甚至开辟“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帖子,话题关注度高达88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网络作用,负面声音被无限放大。一时间,昔日的金牌主持人、央视名嘴竟然成了过街老鼠。

董倩的事业落到了最低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网友强烈、粗暴的谩骂和批评,董倩并没有做任何回应和解释,她按部就班地工作和学习。

这些声音她不是没有听到,她很清楚其中哪些是观众的误解,哪些是自己的失误。可是她宁愿自己名字和“滚出”在网络上并列,也不想把时间花在“洗白”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20几年的工作经历让董倩深深懂得: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客观全面地呈现事实真相,清晰合理地分析事实逻辑,做观众不掺假的眼睛、说真话的喉舌。

只有以此为初心、为原则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无愧于心,也无愧于观众。

可是,现实生活中,受个体人和社会的诸多因素所限,真相往往隐藏在多变、不明的事件表象之后。

想要抽丝剥茧、获知真相,必须保持冷静和清明的头脑,不被表象轻易迷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领采访对象回到事发时的心境,重置情景,把事件当时那种艰难掰开揉碎、把当事人的个性和人性最闪亮的地方挖出来,必要时以相对较小的个体牺牲去换取意义重大的真相.

如此才能客观、完整、真实地看到我们最想要的内核。即使这样做会被观众认为“冷血、毒舌、不近人情”。

董倩坚守着她的职业准则,她有新闻工作者的冷峻,也有媒体人的温柔。

“我步步紧逼,其实于心不忍。”

董倩在自己所著书籍《懂得》的扉页上,醒目地写着这句话。文字看似矛盾,细想却合情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底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全城沦陷。

董倩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向台里申请去武汉现场,连续6次申请后在大年初一获准赶赴疫情前线。

对此她说:“这是一个记者的本能。”

整整95天,董倩像一名女战士在最危险的前线穿行着。她开了125期大屏直播,主持40期《武汉直播间》访谈节目,同时兼顾《面对面》和《武汉观察》栏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带着严重腰伤高强度工作,和采访对象同甘共苦、坦诚相见,采访到动情处,董倩和采访对象一起红了眼眶。共情、设身处地的行为为她赢得了最大程度的信任。

在武汉,董倩的采访对象涵盖多个层级、职业,有“抗疫英雄”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也有地区警务站刘俊站长,更有不留姓名的志愿者、当地居民,完成了真实再现的全景报道”。

前线归来,董倩被国家授予“时代楷模”的荣誉嘉奖,她的获奖感言简单却彰显专业:

“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央视27年,董倩与太多金牌主持人共事过,她在和他们对标的同时更专注于树立自己的个人风格。

她不如张泉灵聪明,也不如柴静口才好,更不如白岩松和水均益深刻。

董倩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她和白岩松合作《东方之子》栏目时一整年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最后成为和白岩松比肩而立、势均力敌的优秀主持人。

她也明确自己的风格并坚持至今,在同行中独树一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岩松曾经评价董倩“不按套路出牌”、“采访风格与主流背道而驰,让她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这些评价很客观,也很精准,某种意义上看更像一种褒奖吧。

结语:

董倩做新闻工作者已经27年,身边同事如流水有来有往,她却一直坚守在最前线,以后也不会离开。

被问到坚守的原因时,董倩笑着说:

“我觉得自己当记者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我真的不知道除了干记者这行我还能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做的事情,比如董倩做新闻工作者。

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踏踏实实做好它。就算被别人误解、否定也没关系,只要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够了。

世界需要真实,我们都可以是那个呈现真实的人。

【文 | 晓鲲 】

【责编 | 语非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