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知道经济形势不好,但这一次,就连海底捞也撑不下去了。

最近,海底捞披露上半年财务数据,净亏损预计为2.25亿—2.97亿元,逼近3亿元。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是9650万元的净利润。一夜之间,这家曾经的餐饮界王者、被认为是“你学不会”的海底捞,就从巅峰跌至谷底。

毫无疑问,疫情影响是最大的原因之一。但更大的困境来自于管理层对于新冠疫情的误判。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武汉爆发的春天,海底捞的掌舵人张勇却“天真”的认为,下半年疫情应该就会结束,这是抄底的时刻。在这一预判之下,他作出了海底捞激进扩张的策略,从以前的少而精的门店转为遍地开花式的发展。

然而,时间来到2022年人们才彻底清晰的认识到,新冠肺炎与非典完全不具备可比性,如今也再也回不到二十年前。只是时移世易、却还在刻舟求剑的张勇,走到今天这一步,只能说,时代的一粒灰,即便是落在巨富如张勇头上,那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命运的大山。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去年一整年,海底捞就亏损了41.6亿元,这相当于海底捞上市以来净利润的总和。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只是去年的延续。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在去年6月的业绩沟通会上表示:“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后来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

海底捞在认识到误判之后随即快速启动了“啄木鸟计划”,逐步关停业绩不佳的门店。截至目前,海底捞已经关停了接近80家门店。

但损失已然发生。

更为重要的是,以超一线城市为代表的线下消费场景正在急速萎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这些超级大都市此前都是海底捞门店布局的重镇。可也正是在上半年,接连长时间的禁止堂食,这些城市经历了什么,恐怕再没有比这些城市的餐饮从业者更能感同身受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餐饮行业注销门店超过32万家;2021年,餐饮行业吊销或注销了93.5万家门店;2022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共注销吊销37.3万家,仅半年就超过了2020全年。

星巴克最新第三财季显示,中国市场季度营收暴跌40%;肯德基第二季度新增69家(相比过去开店速度大幅度下降),百胜中国旗下的首个完全本土化的中国品牌——东方既白,也结束在了18岁的年纪。

还有许多的曾经风靡全网的品牌在撤退。

LADY M的撤退风波一度引发了人们对于那个对于网红爆品、不用戴口罩排队抢蛋糕时代的怀念:“四点起床、排六个小时、70多元买一块”的盛况让不少人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多乐之日、必品阁同属于韩国希杰集团的途尚咖啡,在今年3月下旬,官方发布了一篇“告别信”,宣布仅剩的三家中国门店也将关闭。

离开并非没有原因。

根据北京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7月,北京餐饮收入924118万元,同比下降11.6%;2022年1-7月,北京餐饮收入5586413万元,同比下降15.6%。

全国的数据要相对好一些。8月1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7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餐饮收入3694亿元,下降1.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59亿元。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302亿元,其中餐饮收入23734亿元,下降6.8%,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5847亿元,同比下降6.8%。

尽管同比降幅出现收窄,但在总需求出现了大幅度收缩的情况下,即便是海底捞,也不可能能够独善其身。

02

撑不下去的,甚至还有号称是刚需中的刚需——便利店赛道上的独角兽级别玩家。

有媒体报道,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常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家门口的便利蜂缩短了营业时间或者已经关门。这种帖子确实不少,毕竟,这是一家一度进入全国便利店TOP10榜单、门店数量将近3000家的便利店独角兽。而如今,伴随着这家公司的标签是——“24小时便利店关门”、“缩短营业时间”、“关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5月份,有媒体报道称,便利蜂关店规模在700家左右。这不仅意味着便利蜂此前打出的到2021年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2023年将达到1万家的梦想化为泡影,同时显示着,即便是在这个最为贴近民生的赛道,曾经快速扩张的增长故事,也讲不下去了。

便利蜂方面对于“关店潮”的回应是:多点爆发式的疫情,对便利蜂采购、生产、运输、门店运营等环节造成不小影响,为集中人力、物力确保大部分门店的良好运转,3 月,便利蜂选择临时关闭少部分服务力偏弱、消费者需求度较低的门店。但随着疫情的缓和,这些冬眠门店已经开始逐步复业。

如果说每日优鲜这样的生鲜电商出现暴雷还可以用电商泡沫和偶然事件来解释的话,便利蜂的关店浪潮,可能却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便利蜂的境况不佳,他的同行们日子也并未好过。进入中国市场已26年的罗森,直到2020年才刚刚实现盈利。同时受疫情影响,2020年,罗森的营收同比下跌8.8%,利润同比下降 56.8%。此前,由于经营不善,罗森曾将上海一百余多家门店陆续关停。

全家则更艰难,甚至首次被罗森反超,以2967家门店位列内陆第六,被罗森拉开近300家的差距。

2022年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6302亿元,同比下降0.2%。具体来看,受疫情影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在1月至4月呈下降趋势,4月同比增速最低。5月、6月开始恢复,但7月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便利蜂所期待的“冬眠结束”,似乎却并未在这个足够炎热的夏天得到印证。

《大西洋月刊》说:“连锁便利店是城市价值的构成部分,是舒适的主要来源,在这个系统的支持下,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更真实、更健康的体现。”只是如今这种生存大于生活的需求下,再谈城市文化似乎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下班出了地铁口在便利店买一瓶水、与朋友们在海底捞吃火锅,之后去KTV唱歌,或者与爱人相约看一场电影,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组成了城市的日常生活烟火,而如今他们正在逐渐被更简化的生存场景所取代。两点一线、非必要不出门,在家囤货,或者打开冰箱热一包预制菜……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日常。

我们或许终将会适应这种变化,但对于海底捞和便利蜂以及更多在生活场景上生长的企业们来说,这种适应,可能却是难以恢复致命的打击。

愿他们能够熬过这个炎热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