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金坛,抬阁与剪纸,是两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在金坛广为流传;它们承载着无数金坛游子的乡愁与怅惘;它们是金坛文化的符号,更是金坛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老一辈民间艺人的相继老去,年轻人很少再愿意去接触这既费时、费力,又寡利的手艺。抬阁剪纸的传承问题,成了金坛民间艺术家们心中难以言表的痛楚。

马春美,素净的脸庞,修身的旗袍,一个典型的江南温婉、秀气的女孩。很少有人会把她与抬阁、剪纸这两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联系到一起。

马春美接触剪纸,是在南京的上学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她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她沉闷、仇视,她就像一只龇着牙齿的小宠物,注视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正当家人与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南京工程学院心理学教授章小奕主动找到了她。

她至今还记得,章教授初次见她时,那句柔声细语的“我知道你需要我,所以我来了!”的话语。让她的心,不由得颤动了一下。

渐渐地,她对章教授放松了警惕,后来江苏警官学院的周朝英教授也加入到了对她心理辅导的行列。经过两位教授七年悉心的辅导,马春美就像是脱了胎,换了骨,整个人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在这期间,她在学习之余,爱上了剪纸,并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南京地区的一等奖。

她的才华,被南京文艺界的前辈发现。经人介绍,她被著名剪纸艺术家陈耀老师收为了徒弟。她如婴儿吸吮乳汁般,向陈老师学习着剪纸方面的技巧与手法。她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思考,终于学有所成。

由于生活的原因,她选择了回乡发展。在陈耀老师的推荐下,她又拜金坛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杨兆群老师为师,继续从事剪纸这项民间艺术。

后来,马春美又经人介绍,认识了金坛抬阁的第五代传承人姚汝民,她又开始学习了抬阁。她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与钻劲,成功成为了金坛抬阁的区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马春美的心中,有种感恩的情结。用她的话说“当年,有那么多的人帮助我,让我从阴暗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他们不求我的回报,现在,我要用我的所学,来回馈社会。”

她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她自己出资,在金坛横街旁边的矢巷,租了间门面,开了一间“马儿工作室”。免费辅导喜欢金坛剪纸、金坛抬阁的学生。她自己担任老师,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了让自己的理想能够延续下去,她下午再打一份零工,来充补工作室经费。

后来她又拜师学起了皮影。师成后,她又开始免费教起了孩子们做皮影,用皮影戏展示家乡的红色故事。从绘图、剪切,到上色、拼接,再到表演,她都亲历亲为。

她说,中国民间艺术,已经到了青黄不接,断代的尴尬境地。我也许不会教出一代剪纸大师、抬阁大师、皮影大师。但是,我认为,我可以培养孩子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艺术往往都是兴趣的使然。只有喜欢这些民间艺术,爱上了这些民间艺术,才能够矢志不渝地去把它们发扬光大。这也是我回馈社会的一种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徐志俊,常州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洮湖》《翠苑》《文学少年》《奔流》《青海湖》《鸭绿江》《散文百家》《参花》《苏州日报》《常州日报》《镇江日报》等,散文《南门坛上》入选北京丰台区高三期中试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